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旨在分析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并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来自广东地区17个市(县)中小企业的整群随机抽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资源投入、组织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通过两条路径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1)技术创新政策—企业资源投入—创新绩效;(2)技术创新政策—组织激励—创新绩效。同时指出企业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在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7—2010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240家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风险投资的特殊作用。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数量、风险投资的早期进入都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传统研发资本也显著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3)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区、被投资企业是否进行国际化运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都不显著。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企业层面分析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结论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以及对风险投资发展引导均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是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与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以A股主板815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协同影响以及多重并发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不是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实现企业高绩效的路径有3种,分为研发投入公司治理驱动型、专利产出公司治理驱动型、公司治理单驱动型;实现企业非高绩效的路径有2种,分为技术创新公司治理双缺陷型、公司治理单缺陷型,与高企业绩效路径呈现非对称关系;管理层激励是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战略。基于创新生态观,以我国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创新绩效的协同机制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驱动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缺乏研发经费是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四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知识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型、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经费型、知识创新主体—均衡型和技术创新主体—均衡型,进一步可归纳为"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两类协同创新策略。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有三条,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在一定条件下,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4)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策略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以"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为主、中西部以"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探究主导逻辑类型的形成及演化路径能帮助企业认清发展的源动力。基于动态视角,采用扎根理论配合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蒙草生态"主导逻辑的形成及演化。结果表明:(1)新创企业成长历程中存在市场利益获取主导逻辑、技术创新驱动主导逻辑、价值共享网络主导逻辑3种类型;(2)主导逻辑形成主要受企业发展需求、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机会识别4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机会识别是促发主导逻辑形成及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3)过程中以"行业机会识别—政策机会识别—市场机会识别"的发展推动企业主导逻辑由市场利益获取到技术创新驱动再到价值共享网络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原理,构建导致女性创业者创业绩效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层级递阶结构模型,明确导致创业绩效发展的基础条件、关键性因素及重要标尺,以及创业绩效产生的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典型女性创业失败案例检验影响女性创业绩效的因素概念模型。研究发现:(1)政策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创业氛围、法规保障、传统思想、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女性开展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的基础条件;(2)追求独立、经济需求、个人成就的创业动机以及角色认知、个性特征成为女性创业者创业绩效的驱动性因素;(3)中介服务、行业环境、进入时机在一定程度会对女性创业绩效产生影响;(4)女性创业者个人资本(决断力、敏捷性、抗风险能力、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网络资本(合伙团队人力资本、资金链财务资本)、创业管理(战略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是确保女性创业绩效保持高绩效的根源性因素;(5)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的塑造、输出、维护成为影响女性创业绩效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7.
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准确识别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理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及路径上的关键因素;在所有可能的传导路径中,路径的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是否具有同质性;不同特质企业在经济绩效传导的过程是否存在差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模型,并以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642家工业企业信息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传导路径及企业自身特质和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对传导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市场竞争力和环境绩效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向经济绩效转化的重要中介变量;相对于后者而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更为显著。(2)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不能直接产生经济绩效,仅能通过间接路径产生经济绩效;绿色工艺创新可以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向经济绩效进行传导,其中,直接路径的贡献比间接路径的贡献更大。(3)从绩效传导路径优化角度来看,改善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环境绩效、提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重要的着力点。(4)从企业内在特质的影响来看,大规模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东部省份企业和建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更容易产生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8.
谢洪明  张颖  程聪  陈盈 《科研管理》2014,35(12):1-8
不同网络嵌入方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构建了网络嵌入、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与民营科技型企业为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结构嵌入对技术创新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也无法通过学习能力的中介对其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2)网络关系嵌入对技术创新绩效不仅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还能通过学习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技术创新绩效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3)在小规模企业中,网络密度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技术创新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郁冰  张思 《科研管理》2017,38(9):1-11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对其绩效的影响。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新持续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多元化强度对二者之间关系调节效应的基本假设,并利用201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企业更重视挖掘型持续技术创新;(2)创新持续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二者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企业具备较高多元化强度时更加明显;(3)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对创新产出的持续性有正向影响,但二者的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徐圆  杨芸芸 《科研管理》2023,(11):22-31
智能生产技术对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和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如何利用我国规模巨大的应用市场助推相关技术创新仍缺乏一定研究。文章以智能制造的典型技术——工业机器人为例,基于市场应用和发明专利数据,从230个城市层面验证大规模的本土市场能否激发技术创新,并从关联度和复杂度揭示其对区域知识结构与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超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对相关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呈现出地理上的协同集聚特征,且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城市更能从本土市场效应中获得收益;(3)不同于先发国家的科技引领生产模式,市场驱动创新模式使得我国更倾向于在低复杂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形成突破;(4)相比较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后续渗透度逐步提升、具有潜在规模市场的行业对城市相关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从需求牵引的角度,有效结合地区的技术基础,加大对特定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政策扶持,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避免陷入由市场驱动创新的“低端陷阱”。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省39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影响因素难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不同因素的组合构型具有显著影响;(2)存在5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包括技术驱动政府支撑型、技术驱动环境支撑型、组织支撑生态促进型、生态支撑人才促进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为1条路径,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领域的理论,还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是企业突破技术难题的关键,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以159家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搜索其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著论文,构建2007-2021年的动态科学合作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来探究自我中心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自我中心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自我中心网络平均路径长度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3)平均路径长度在自我中心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并存的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且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不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差异化影响;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能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在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且作用程度受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创新数量(专利申请总数)和创新质量(发明专利申请数)度量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绩效。接着进一步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施路径,发现信贷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现正显著,而补贴和税收机制影响则并不明显。本文不仅为产业政策推行的抑制效应研究提供了证据,还丰富和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以及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其技术创新网络能力与创新网络绩效的流量图,探索了创新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路径及其网络中其他变量对它们的敏感度,并通过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模拟。实证结果表明:(1)在复杂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单纯地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创新网络绩效增加不明显;(2)创新网络绩效稳定地保持高值,此时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力度因子阈值为0.3,创新成果淘汰比例阈值为0.4,科研机构退出比例阈值为0.1;(3)当供应商合作力度因子取值较大时(取值0.9),整个创新网络的创新管理成本平均值在最低处小幅波动。  相似文献   

16.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一种类型,为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研究对赶超型创新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仍未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赶超型创新政策通过促进多链融合,发挥“织链结网”的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服务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力传导的核心节点,也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中间桥梁;(3)创新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的有效路径,二者协同耦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行为;(4)创新期望与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赶超型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深化了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永发  张晓玲  赵毅 《科研管理》2017,38(9):124-131
本文研究目标是识别出哪种商业模式关键品质属性组合将会给企业带来高市场绩效。首先,定义商业模式品质,并推导出关键品质属性。其次,基于99个调研企业数据,选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作为结果变量的市场绩效与商业模式品质关键属性组合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研究发现:(1)焦点企业获取高市场绩效的通路不止一条;(2)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可选择的路径较多;(3)每种路径实质上是一组关键品质因素组合;(4)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为商业模式测评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针对民族地区高新产业园区部分企业,通过多维度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有关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政策支持与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性关系,相对于财税政策,金融、人才及技术支持政策在创新支持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创新支持政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没有产生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对企业的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来发挥其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两个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共提出了三组假设,以201家企业数据为基础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组合关系对企业绩效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研究拓展了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视角,解释了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冲突,提出了中国企业实现创新路径突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汪明月  李颖明  王子彤 《资源科学》2021,43(8):1534-1548
绿色技术创新可划分为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在改进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本文构建了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和经济绩效改善的关系模型,以642家工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3类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够显著改善其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②企业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是经济绩效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量。③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即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技术创新升级的空间。④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绿色工艺创新能够直接产生经济绩效,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只能通过间接路径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通过上述研究识别了企业3种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传导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异同性,给出了更多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路径,对于深化绿色技术创新过程认识及优化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