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型孵化器产生高绩效,以广州市25家科技型孵化器为研究样本,借助"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模型,运用组态思维和fsQCA方法整合技术、组织、环境3个层面5个条件因素,探讨影响科技型孵化器绩效的多维组合因素和促进路径。研究发现:(1)科技型孵化器绩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某一个因素单一的影响;(2)实现科技型孵化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有4条,即政策主导驱动型、"三力"协同驱动型、环境信号驱动型和服务能力驱动型;(3)在4条高创新绩效路径中,其中3种构型中政府补贴都发挥了重要驱动作用,但仍有一组构型中政府补贴并无驱动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孵化器自身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顶层设计,构建资源获取与资源驱动生态闭环,完善内部资源运行机制;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分类扶持不同发展路径的科技型孵化器;孵化器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孵化器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战略。基于创新生态观,以我国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创新绩效的协同机制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驱动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缺乏研发经费是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四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知识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型、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经费型、知识创新主体—均衡型和技术创新主体—均衡型,进一步可归纳为"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两类协同创新策略。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有三条,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在一定条件下,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4)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策略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以"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为主、中西部以"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创新;(2)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3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营商环境对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根源性的影响,而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首要动力,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生态从而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全国68个创新型城市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营商环境生态中各条件对城市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研究表明:政府效率、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6个条件“多重并发”,形成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多样化组态;城市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环境驱动型”“人力资源缺失下的环境弥补型”与“资源—环境协同驱动型”3条路径。组态的空间情境差异分析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存在明显差别。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讨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新绩效背后复杂机制的理解,也能够为各城市如何依据自身营商环境条件推动其创新绩效提升提供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复杂环境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以14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样本,探究多因素动态演化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驱动路径以及高融资可得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战略差异度、银企关系、营商环境和减税降费均不是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中小微企业高融资可得性的路径:科技驱动型、战略驱动型、关系驱动型、环境驱动型和政策驱动型;(3)引发中小微企业高融资可得性的5种组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高校为研究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战略协同和科技资源配置两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总体偏低且区域异质性较强,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财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包括资源协同配置型、资源内在配置型和人才主导协同型这3条绩效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县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单元,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从县域尺度以及组态角度对其创新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河北省136个县(市、区)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影响县域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条件组态。结果表明:(1)县域创新水平的提升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组合作用;(2)产生县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3条,分别为金融环境驱动型、资金驱动型及主体-金融双驱动型,案例分布均匀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各组态具有多样性但均存在核心作用,且所包含的创新要素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3种条件组合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大,但都需要注重金融环境的发展;(3)产生县域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仅有1条,案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创新人员、创新条件、经济水平均为核心阻碍因素,且与高产出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74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母公司对研发机构采取集权式管控模式会抑制突破性创新绩效,而分权和混合式管控模式并不是促进突破性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当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创新互动越强,即创新开放性程度越高越能显著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程度高时,集权式管控模式对突破性创新绩效负向影响会变为正向影响。当市场不确定程度高时,创新开放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研究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治理,以及中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SCP范式对影响研发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制度环境-社会嵌入结构-组织学习行为因素进行组态效应分析,选取42个实施研发国际化的企业案例,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了制度环境、社会嵌入和组织学习对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实现研发国际化高绩效有两条途径:制度主导下开发市场的基地打造型和环境复杂化下突破创新的联盟合作型,说明实现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唯一;(2)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组态有三个,当东道国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距离时,通过直接派遣本国员工的方式建立关系结构不利于创新绩效的达成。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企业开展研发国际化,实现企业创新的复杂成因,对企业正确选择、规划研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型研发机构是响应科技创新和科研组织范式变革的新事物,以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机构形态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新逻辑,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应用。文章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知识价值识别功能,提升了知识识别的动力和能力;(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了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加工功能,形成了以专业团队、设备和平台为支撑的知识加工能力;(3)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促进知识显性化的功能,降低了知识的嵌入性和缄默性,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4)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了服务知识接收者应用知识的功能,降低了知识接收者利用新知识的风险。研究结论对于国家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网络成员关系、知识搜索方式和搜索策略影响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路径,分析了创新偏好型企业和低创新偏好型企业在提升研发投入上的路径差异,研究发现促进低创新偏好型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2条路径和促进创新偏好型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3条路径,研究结论为实施网络化管理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完善技术创新的网络联盟管理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产业加快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角度出发,以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的领先企业为样本,收集样本有关多元化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赋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技术层面、数据层面和企业层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核心影响因素可归结为技术支撑型、数据驱动型、组织变革型、服务生态型和营销整合型5种影响路径,可为不同类型企业增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发展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科研性质机构,在国家的创新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多,创新绩效提升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重心。文章基于Citespace科学图谱的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从机构内部提升创新绩效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以组织创新氛围、知识管理能力、内部协同网络为研究自变量,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126份新型研发机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和中介作用检验,对机构创新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氛围、知识管理能力、内部协同网络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内部协同网络在其中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1)明确机构对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引导机构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2)建设覆盖面更广的机构内部协同网络,鼓励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合作,减少管理层级中的冗杂结构;(3)积极引入人才、资料等创新要素,建设网络工作平台,为机构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一种类型,为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研究对赶超型创新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仍未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赶超型创新政策通过促进多链融合,发挥“织链结网”的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服务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力传导的核心节点,也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中间桥梁;(3)创新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的有效路径,二者协同耦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行为;(4)创新期望与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赶超型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深化了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杰  黎红梅 《资源科学》2022,44(5):1066-1078
作为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公共设施,农田灌溉系统的有效治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探讨了资源禀赋、制度规则、社会文化、社会资本4个因素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协同影响,挖掘了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差异化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单个独立因素并不能形成高与非高水平的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②高水平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可归为文化主导下制度与社会资本驱动型、资源主导下文化与社会资本驱动型、制度主导下社会文化驱动型3大类路径;非高水平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有资源-文化抑制型、资源-制度-社会资本抑制型2条路径。③高与非高水平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不能简单运用高绩效原因的反面解释非高绩效;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高与非高绩效的影响更普遍。④高水平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路径中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存在替代关系;社会文化、制度规则对资源禀赋存在替代作用,是克服资源禀赋约束,提高治理绩效的可行手段。研究结果不仅为多因素联动影响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提供新分析思路,还可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化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赋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技术层面、数据层面和企业层面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工智能赋能对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技术支撑型、数据驱动型、组织变革型、服务生态型和营销整合型5种,并对每条路径的使用特征进行详细解析.从理论上丰富人工智能赋能和创新绩效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同时为多数企业加快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资源基础观使用fs/QCA对广东省19个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当地产业基础、院校品牌、政府和院校资源支持无法单独构成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的必要条件;(2)存在驱动高质量高校与当地政府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3条路径:1)当地产业基础好,院校品牌知名度高可获得较好发展;2)若院校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支持高可获得较好发展;3)当地产业基础好,资源支持高可获得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案例样本,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学术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政府支持5个维度探究创新策源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策源能力下5个变量的不同组合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区域内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是取得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有4条,根据政府的参与程度,可将4条路径分为两类,即非政府主导型合作创新和政府主导型关键技术创新;本文也发现了两种创新条件组态会创造非高创新绩效,且两类组态均以弱产业基础与弱技术基础为核心条件。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不同路径来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本研究首次将创新策源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联系在一起,分析其内在影响机理,且分析结果与我国各区域发展情况吻合,刻画的4条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对不同地区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调研广东、福建和江苏等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核心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及双重创新网络特征;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得到导致新型研发机构高创新成效的组态路径构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影响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必要条件,且其均通过创新网络发挥影响作用.最后,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出鼓励与母体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与区域高校和产业合作、激励实施成果转化和管理制度现代化、设立研究基金和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灵活化组织体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