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功能机制3个层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以中国29个省域的高技术产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高产业竞争力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研发创新主体是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4类,即环境支持下的研发-运营驱动型、主体-机制联合驱动型、主体-环境联合驱动型、研发-运营主导驱动型;(3)产生非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两大类,即主体-技术环境抑制型、研发-运营-机制抑制型;(4)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创新;(2)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3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高校为研究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战略协同和科技资源配置两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总体偏低且区域异质性较强,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财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包括资源协同配置型、资源内在配置型和人才主导协同型这3条绩效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从组态思维出发,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考察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协同创新、系统开放这5个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研究发现: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有5个,其中4个路径的部分前因条件存在潜在的替代关系。此研究发现可以帮助创新绩效低的区域通过评估本地区已有的条件禀赋,"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在各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分配创新要素,使区域创新从局部优化走向组态协调。  相似文献   

6.
营商环境对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根源性的影响,而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首要动力,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生态从而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全国68个创新型城市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营商环境生态中各条件对城市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研究表明:政府效率、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6个条件“多重并发”,形成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多样化组态;城市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环境驱动型”“人力资源缺失下的环境弥补型”与“资源—环境协同驱动型”3条路径。组态的空间情境差异分析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存在明显差别。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讨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新绩效背后复杂机制的理解,也能够为各城市如何依据自身营商环境条件推动其创新绩效提升提供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旨在分析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并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来自广东地区17个市(县)中小企业的整群随机抽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资源投入、组织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通过两条路径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1)技术创新政策—企业资源投入—创新绩效;(2)技术创新政策—组织激励—创新绩效。同时指出企业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在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39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影响因素难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不同因素的组合构型具有显著影响;(2)存在5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包括技术驱动政府支撑型、技术驱动环境支撑型、组织支撑生态促进型、生态支撑人才促进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为1条路径,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领域的理论,还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是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与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以A股主板815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协同影响以及多重并发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不是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实现企业高绩效的路径有3种,分为研发投入公司治理驱动型、专利产出公司治理驱动型、公司治理单驱动型;实现企业非高绩效的路径有2种,分为技术创新公司治理双缺陷型、公司治理单缺陷型,与高企业绩效路径呈现非对称关系;管理层激励是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分项来看,创新群落对产业协同集聚负向作用显著,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效应不显著,创新能力对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受到更多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分为2类,以企业为代表的全面开发型与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的专职研究型,两类是否对科技创新绩效都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如何,决定着科技创新资源与政策资源的分配有效性。对中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4年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对科技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企业对科技创新绩效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中;(3)科技创新绩效是"博采众长"的结果,而非仅依靠少数优秀研究人员;(4)政策引导对经济发达水平的区域具有正向作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扩大科研人员队伍,加强高校和机构的队伍建设;(2)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3)重视基层创新能力,激发"万众创新"的积极性;(4)适应各省发展特点,优化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双重压力,亟须依托高技术集聚塑造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有效应对挑战的关键。本文以我国30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区域创新环境要素探索了高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路径与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能够通过“专业化集聚—研发资金主导型”“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下多维度协同型”“创新资源—多样化集聚/政府支持—数字经济协同型”3种路径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路径存在地区异质性;依赖于特定创新环境,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具有协同效应而非此消彼长;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等效替代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有效揭示了两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创新环境因素联动匹配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复杂机理,扩展了现有研究,使理论充分对话实践,为不同省市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针对性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才政策促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绩效提高竞争优势意义重大,但人才政策如何驱动企业技术创新仍缺乏相关研究。文章以2017年人才争夺战作为观测点,基于政策扩散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江西省26家上市公司人才政策实施前后技术创新绩效联动效应和动态路径变化。研究发现:(1)单因素并不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多前因条件组合解释很有必要;(2)政府补贴、企业资源等驱动因素形成了殊途同归的异质性路径,且人才政策实施前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驱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逐渐集中且主导因素向企业内部投入转变的特点;(3)人才政策对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倾向有抑制作用。研究丰富了人才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为人才政策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创新活动具有系统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绩效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且各影响因素间具有相互依赖的复杂性,但目前偏向于单一因素的探讨,无法解释多要素相互依赖等复杂的运行机制。因此,以中国2 9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样本,基于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组织支持、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三大类别中的7个条件对孵化器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绩效与其所处制度、市场环境息息相关,主体与环境均衡驱动型协同创新策略是实现高创新绩效的主要路径;孵化器创新绩效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组织支持行为均无法单独构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多要素协同作用对孵化器创新绩效具有殊途同归效果,其中政府补贴没有发挥关键作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多数路径中起到重要作用,孵化器空间上的集聚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影响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为政府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者从制度和市场环境两方面考虑,提出提高孵化器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有效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技术—市场—制度”三重条件出发,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导致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化的联动效应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高研发投入是产生高水平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水平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存在2种驱动路径,即“政府补贴主导下的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驱动型”和“环境规制主导下的自主研发驱动型”;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政府的“帮助之手”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强度的环境规制只有与其他条件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背后多重条件间复杂互动本质的理解,并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从生态学视角考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企业容易受到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创新体制及政策对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度最大,企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度最大;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资源型上市公司2013—2019年的观测数据,遵循创新动力—创新产出—创新价值的基本逻辑,研究财政补贴对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和传统创新产出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1)财政补贴可以有效激励资源型企业创新产出,但激励效果主要是针对传统创新产出;(2)财政补贴与环境规制配合实施时,环境规制扮演"双刃剑"角色,既正向调节补贴对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同时又弱化了补贴对传统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而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政策组合没有发挥协同效应;(3)补贴激励下可以形成一定的创新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传统创新成果对企业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但目前并未促进经济绩效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上述结论为补贴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发挥创新政策"组合拳"作用、促进创新成果价值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之间的互补和依赖特征,结合创新生态观、资源基础观等相关理论,探讨核心企业异质性资源对其创新活动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并利用463家新三板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研发投入不利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客户集中度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3)供应商集中度有效抑制了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4)政府补贴不利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5)政府补贴在研发投入、客户集中度、供应商集中度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均表现出激励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探索何种创新驱动路径更有效,对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提出企业"六位一体"创新驱动要素体系模型(人力资本、资金来源、技术获取、政策激励、研发合作以及国际化程度),并从线性驱动和协同交互驱动两个维度探索了各个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对河北省274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外部资金来源对企业创新的驱动作用强于其他路径,其次是技术获取路径,而研发合作和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消极效应。人力资本驱动路径与技术获取、激励政策以及国际化水平路径之间发挥了较好的正向协同效应,而资金来源与政策激励以及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协同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