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可用六种归因来解释行为的成功和失败,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归因理论与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对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英语学习归因指导,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本文将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依据,具体分析“归因”在学生学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及其相关理论。一、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式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三个维度来划分:(1)从来源上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努力与能力属于内部因素,而难度与运气则属于外部原因;(2)从稳定性看,能力…  相似文献   

3.
“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J.B.Rotter)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它与海德、韦纳等的归因理论不同,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内外控是衡量这种个体差异的维度,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则常把行为之后的事件看成是机遇、运气或超出自己能力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从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控…  相似文献   

4.
所谓“归因”,一言以蔽之,即“对自己和他人做过的事件的结果和外部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家韦纳(B·Wein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多年研究,于1971年提出了成败归因的模式。他认为,一们一般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或作业)难度和机遇四种因素。前二者属内部因素,后二者则属外部因素;能力与任务难度是稳定因素,努力程度和机遇则为不稳定因素;上述因素还可以区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三种成分(部位×稳定性×控制性)搭配可构成八种不同成分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解释人的行为方面有独到之处,用归因理论探讨学生学习成绩意在说明学生学习成绩和个人的努力,能力、运气、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
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稳定的看法 ,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原因归属 ,即归因。归因理论认为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是人们解释或推断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属内部因素 ,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则属外部因素。那么 ,目前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是如何归因的?有何倾向和特点呢?为此 ,我们最近对161名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和305名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3。从表1可见 ,对于“考试成绩好或不好” ,有57 5 %的学生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动机的归因论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是以认知论观点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义可从控制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用归因理论分析学生学业成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解释人的行为方面有独到之处,用归因理论这生学习成绩意在说明学生学习成绩和个人的努力、能力、运气、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9.
“瞎猫碰到死耗子”这句俗语在有人超水平发挥,取得优异成绩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是取得优异成绩者的谦虚说法;一种是他人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的怀疑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管是“谦虚说法”,还是“怀疑说法”,都会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3个维度,即控制性、稳定性、原因性。如果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运气,这是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因素,这样就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如果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纳为内部的…  相似文献   

10.
李源源 《考试周刊》2008,(21):152-153
本文从韦纳的归因理论角度对自卑的形成模式和交往中自卑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分析.着重强调负性核心信念对自卑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在交往中有自卑表现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运气好、任务容易).克服自卑的方法:(1)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识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2)交往成功的情况下,要作内在稳定归因(能力);交往失败情况下,将原因归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3)坚持培养归因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其行为的过程。它既是对行为原因的推论和解释,又对以后行为的发展提供预测和导向。韦纳将人的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个人能力、个人努力、任务难易、机遇或运气。这四个方面因素根据是否内外因素、稳定性、可控程度可列成下表:  相似文献   

12.
波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探询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Weiner B.认为,学生主要用四种归因来解释学业的成功和失败,即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它们在三个维度的不同位置上。第一个维度是内部和外部,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能力和任务难度比较稳定,而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最后一个维度是可控性,能力和运气是不可控制的,而努力是可控制的。归因方式不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控制不同,随后的情感反应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理论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相似文献   

13.
高一年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中会进一步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他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等。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归因理论首先由海德(F.Heider)提出,后来由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作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成败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而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感知是主观的,个体对成败不同的归因对其随后的情感和行为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主要影响者,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基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师提出四条建议:成为分析学生行为的"科学家";避免时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偏见;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5.
维纳归因理论是解释学习动机最系统的理论之一,集中研究个体在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进行认知解释。归因理论中系统将人们认为的,造成个人成败的因素归结为如下几点:能力、运气、努力、身心状况、任务难度以及其它。这一理论能够很好的用于指导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维纳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归因与成功     
归因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简单说来,归因就是找原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指出,影响人们行为结果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外部奖惩等,称为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如能力、性格、气质、努力、动机、兴趣等,称为内归因。后来,社会心理学家维纳接受并发展了海德的理论,他指出,这些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又可分为稳定性较强的因素(如能力、任务的难度)和稳定性不强的因素(如努力、运气等)。他还指出,人们常把行为结果归因概括为四  相似文献   

17.
归因原因因素和归因维度的研究是归因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某一群体归因原因因素和归因维度的认识,可以为归因干预提供科学的基础。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归因的研究指出:1)自身努力、自身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努力、运气、心理素质等六项原因因素为中学生体育学习归因的主要因素;2)中学生把体育学习结果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内部、不稳定、(自我或他人)可控的原因因素。  相似文献   

18.
英语学习成败归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32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倾向及归因倾向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成功归因上的差异不明显,但对失败的归因在学习环境、运气好坏、语言天赋和任务难度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倾向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雯雯  张硕 《考试周刊》2011,(6):207-209
文章调查了两所高中的251名高三学生的归因方式、焦虑及其考取理想学校的自信百分数。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焦虑水平适中、自信心较高,归因方式比较成熟。2.成功时,文科比理科更多地归因于努力.历届生更多地归因于努力和运气,应届生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失败时,文理、应历届无明显差异。3.焦虑和自信心水平影响高三学生的成败归因方式,具体表现为:低与高自信、高焦虑者相比较.焦虑、低自信者更多地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任务难度和运气.更少地归因于内部可控的能力和努力.但成功时.高焦虑者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  相似文献   

20.
巧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承绶 《师道》2005,(8):19-20
美国心理学家威纳(B·Weiner)认为,归因就是一个人对其活动成败原因的看法。他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并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成败有不同的归因,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而起动机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如果取得成功的学生把成功归功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足够的努力,那么他今后学习上就会更加刻苦勤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好是因为自己聪明,不努力也会取得好成绩,那么,学习上就会不够努力。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