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汉赈灾政策,有以灾后赈济及假民公田为中心的紧急对策和以兴修水利及仓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对策。东汉开仓赈灾的决定权在中央,由遣行郡县的使者具体实施;东汉前期水利工程多由郡国自主兴修,和、安以后则表现出由中央强制兴修的特点;假民公田也由西汉时期国家的“经营”性质向赈灾性质转变。  相似文献   

2.
东汉以来募兵制的发展,导致兵役出现职业化和终身化趋势.人身依附关系和豪强地主家兵部曲的发展,使士兵具有依附性、家庭性、世袭性和耕战结合的特点.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国家实行战时政策,将士兵及其家庭由自由民户变为国有人口的依附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国家的效率和利益.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军户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福建,各类公田普遍存在着地权分化现象,但分化的程度参差不齐.地权分离使土地成为公田的渠道实现了多元化,其中有与普通公田相同的方式,也有独特的形式.公田中的双层地权同普通公田一样可以自由典卖,同时田皮、田骨分别流转,扩大了公田的流转规模,更充分地解决了典卖人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论汉代的“公田”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讨论中,“公田”、“官田”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的问题。特别是汉代的“公田”,它和曹魏的屯田、晋的占田、北魏隋唐的均田,不仅是主张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同志的重要论据;同时,亦是主张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前土地国有或国有占主导地位的同志的主要论据;即使主强“公田”、“官田”是私有制的同志,有的也认为“公田”、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朗在谈到五等之制后,他“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这大意是讲,黄巾起义以来,人民流离失所,加上一些豪族地主遭到沉重打击,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张曹操政权可利用这个时机,把无主土业变为封建国家所有的公田,实行井田制。当时,不仅司马朗这样认为,而且还有很多人持此主张。曹操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没有复井田而实行了屯田制,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对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赵伟吉 《历史学习》2005,(12):30-31
一、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1.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2.“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3.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须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  相似文献   

11.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12.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东汉刻字砖作为可靠的文字实物资料,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书写和民间用字的特点,呈现出东汉文字的原生态面貌,书体以隶书为主,草隶次之,还有篆书、行书、正书等。砖文中还存在衍文、脱文、错简等。具体的文字现象有简化、繁化、异化、重文符号等,同时,也存在错讹字和通假字的情况。东汉砖文对于汉字发展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家解释政权合法性和政权更替合理性的重要理论。范晔的正统观念非常强烈,左右着他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如他对东汉前后其它诸多政权贬斥,对东汉衰亡的反思,但着力点在于确立东汉的合法地位。无论体系结构,还是语言,《后汉书》都突出了东汉纲举天下、总揽一代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两汉荒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诸类自然灾害的踵继而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霾的影响作用,灾害引起了两汉统治的重视,国家为之而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章即以两汉荒政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献的理和归纳,从五个方面对两汉的荒政措施加以概括和剖析,即备荒防灾和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蜀租赋,节约等并对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