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主要是实现了全球治理理念的时代性变革,体现为全球治理目标的"时空"拓展,全球治理宗旨的"民本"趋势,全球治理原则的"权责"平衡,全球治理方式的"聚同"思维,全球治理路径的"情感"转向等,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全球治理发展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全球意识"的产生,但仅仅是"全球意识"是显然不够的,这就要求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根源深处和实践方面无不具有世界性,而"全球意识"的出现多少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实现提供了契机,本文就"全球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及其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从而浅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全球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各国逐渐确立了以"公平与正义"、"生存与发展"、"民主与理性"为核心的"全球公民"教育价值诉求,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也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4.
曾繁华  李明 《培训与研究》2007,24(12):83-85
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竞争的主角与驱动力量,其全球技术开发竞争是为了形成全球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性利用是为了获得实现长期的控制市场从而达到技术垄断利润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从9个方面研究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利用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指导下,积极运用全球技术利用竞争战略,通过"干中学"提高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利用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全球公民教育的热度不高与其实践层面的三重困境有关。"全球故事情节法"之所以成为苏格兰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最有效路径,正是源自于其对实践困境的有效回应:其一,政府对全球公民教育的倡导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全球故事情节法"与现有课程体系相融合获得了灵活的实践空间,实现了安全的课程地位。其二,通过对"故事情节法"和教育戏剧的运用,使全球社会和全球议题通俗化,实现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弥合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需求间的矛盾。其三,西苏格兰发展教育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播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构建了围绕全球公民教育的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支持。  相似文献   

6.
天又要热了!在刺眼的阳光下,我们想到的一个名词是"全球变暖"。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前,我们国家却经历了一场来势汹汹、影响巨大的雪灾。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冷冬"?"冷冬"之后,还存在"全球变暖"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历史观"成为国内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针对"全球历史观"与"西欧中心论"的关系、"全球历史观"的内涵及特征、"全球历史观"的影响以及"全球历史观"的贡献及局限性等问题纷纷发表论著进行探讨分析.细致梳理国内有关"全球历史观"的重要论著的研究状况,有助于全面加深我国学者对"全球历史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更是发展"新工科"必须重视的大背景。"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通过对目前工科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分析,指出了全球胜任力是"新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结合"内外圈模型",分析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以来,英国基础教育通过开展"全球学习项目"推进"全球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该项目的实施以英格兰地区的"全校路径"最为系统。英格兰地区"全球学习项目"的发展愿景、教育规划、教育主体和教育实践各要素在客观条件维度上,既做到了时间维度历史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也做到了空间维度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有机统一;在主观能动维度上,做到了系统性维度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项原则的有机统一。实现"全球教育"需做到时间维度的"承前启后"、空间维度的"内外兼顾"和主观能动维度的"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0.
教育援非涉及全球共同关注的地域"非洲"、全球共同的议题"教育"以及全球共同的诉求"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全球积极参与和共同治理的领域。其成效明显,促进了非洲教育的发展,但在援助理念、模式、经费、效率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其成效和不足,在全球"善治"的视角下,教育援非需以建设"和谐世界"为导向,以"以非为本、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为理念,实施"多方合作、多模式运作、多层次目标"的援助。  相似文献   

11.
<正>冷战以后,国际史学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对"世界史"(world history)和"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关注不断加强。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已经有了"世界史",还要有"全球史"呢?其实,全球史也称作"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即现在的全球史研究者更倾向于研究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最后30年以来  相似文献   

12.
"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涵盖了鲜明的跨文化意义,同时,它对于"超本土"、"跨本土"力量的寻求,对于全球与本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力量的寻求,是充满悖论的。全球化不可能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但目前研究全球本土化陷入了"全球本土化"—"全球化"—"去全球化"—"本土化"—"去本土化"的思想轨迹。解释全球本土化的悖论要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寻求调适文化差距或文化冲突的策略,将跨文化传播内化为一种自我管理,调适"权力动力"的运作机制。同时全球本土化过程中要克服被技术倾向化的趋势,立足多元互动市场,培养文化互动的空间,实现跨文化转向,维护文化间互惠理解建构平衡的权力。既要注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同质性,也注重二者异质性,实现文化冲突的互动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政治呼唤全球气候治理,主权民族国家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行为体。全球气候政治的"南北两极",使全球气候治理难以避免走向失灵。新兴大国群体化是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该群体"抱团打拼"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气候政治发展注入新活力,使全球气候治理呈现不同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元对立的"第三条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全球公民的概念与全球公民教育的进程,探讨了韩国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小学部全球公民教育的实践为主要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该学校的全球公民教育是如何与北京社会公民意识、韩国国家公民意识以及全球公民意识三个层面的教育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5.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美国主权评级被下调后,半个世纪来全球经济活动的"标尺"突然像没有了刻度,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休克"。对于二十多年来习惯了以美国股市作为A股方向判断的人来说,A股前途未明。然而,这样的惯性思维需要打破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正> 全球变暖,人人皆知。然而2007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霍裕平委员却语出惊人:"全球变暖恐慌是炒作的结果。"此言论一经抛出,立即引发了人们对这一"既定事实"的热烈讨论。其实,关于全球变暖中的"另类"观点还包括"变暖自然原因说"和"变暖利大说"等。那么,这些观点是否有道理呢?  相似文献   

19.
殷玉新  楚婷 《中学教育》2022,19(1):95-103
瓦尔基基金会评选的"全球教师"能够为我国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教育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参照。为了挖掘优秀全球教师的基本特质,以2015-2020年间60位最优秀的"全球教师奖"候选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和NVivo12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分析。结果发现,优秀的"全球教师"具有广泛的全球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重视教育教学创新。据此,为了更好实施"一带一路"教育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应当培养教师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视角,发展教师创新数字教育的视野与能力,提升教师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现有的对外汉语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全球汉语学习市场的需求。分析了国内和海外汉语师资现状,探讨汉语全球推广背景下的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传播型"培养模式(既能传授汉语知识,又能传播中国文化)的实施途径和能力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