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对于心理教师这一角色的种种看法。心理教师的角色问题主要体现为角色模糊,即与管理者、德育教师以及普通教师的角色混淆,这不仅阻碍了心理辅导工作的正确开展,甚至会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枯竭。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师专职化是保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内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情况的调查发现,区域内初中专职心理教师的实际数量与政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心理教师普遍兼任其他非心理类工作;专家型教师缺乏,专职教师队伍人才梯队还有待完善。通过文献研读,我发现这些是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要实现真正的专职化需要上下协调、整体推进、细化举措、切实执行和强力监督,因此,我从政策、学院、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内容涉及现状、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等,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实践领域也有许多空白亟待填补。从文献梳理着手,分析总结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进展与现实问题,并在研究量表本土化,研究方法质性化,研究群体细化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未来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格心理角度探讨了教师队伍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文章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教师人格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从自我意象、自我习惯、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教师人格心理建设对策。文章的立意在于:通过教师人格心理建设来推进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缺乏相对数量的专任心理教育教师,导致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发展相对滞后,进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困境,同时在明确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的可利用因素,倡导中职学校建立以“专职心理教师主导,学科教师心理渗透辅助,班主任组织协调”为整体框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同时尝试提出相应的反思与评估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对于如何破解教师焦虑、疲劳、倦怠等心理问题一直缺乏有效思路。借助混沌理论分析视角,注重教师心理开放性、偶发性等特点,运用对话等方式,为进一步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高校新教师群体心理的调适与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运用有关理论,分析转型期高校新教师群体心理存在教师角色意识模糊、教学上缺乏效能感、心理上缺少归属感、自我发展定位不明确、工作压力较大、工作难以获得新的成就感等问题,提出加强新教师群体心理的融合与凝聚,升华新教师的职业认知,寻求社会支持,优化高校管理制度,增强新教师自身调适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状况量表,对南宁、柳州和桂林四所不同类别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缺乏职业成就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一般;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比较高。所以,营造有利于职教教师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合理有效的职教机制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提高职业成就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采用自编问卷,选取104位心理教师和363位班主任作为被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改进学习方法或习惯""行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一致性,但班主任更看重学生的"情绪调节""行为的自我管理""应对危险或伤害情境",而心理教师更看重"亲子沟通",对很多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比班主任更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上,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教师对"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领导重视和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的关注显著多于班主任,班主任对"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程度低"的关注显著多于心理教师;在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班主任更注重"和家长面谈提供教育建议",心理教师更多采用"面对面咨询建议""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小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水平提出建议: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学生开展预防性、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心理教师会有心理问题吗?他们是专业做心理辅导工作的,社会评价反映出人们对心理教师有很高的职业期待。中小学心理教师从事的是助人的服务工作,他们致力于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然而,助人工作者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心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工作的压力也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试想心理教师本身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教师心理弹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除了由新课改所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外,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其中面对压力、挫折仍能适应良好的能力——心理弹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因之一。因此,重视教师的心理弹性的塑造和加强,对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模糊及其深层次原因剖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模糊现象及其体制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心理教师的角色模糊主要表现为心理教师与管理者、与德育教师及与普通教师的混淆。造成这一混淆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和管理框架内运作,缺少与特殊教育的联系,现存殊教育范围的狭窄及其与主流教育的脱节等。解决混淆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目前的德育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特殊教育框架内,以特殊儿童的服务为核心,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心理辅导与心理测评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安徽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对1 228名安徽省乡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安徽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处于中上水平;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是影响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个体因素;职务、学校属性是影响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工作因素。因此,有必要重点培养和提升女教师、青年教师、高中教师和高学历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身心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是靼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育人重任。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因为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一个缺乏健康心理、赏罚不公、喜怒无常、冷漠无情或过于严厉的教师,怎能不引起学生情绪的困扰,产生心理障碍?事实说明,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决不亚于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有报道说,中小学教师日平均工作9.67小时,与其他职工相比每天少休息1小时,少娱乐0.5小时。中小学教师不良心理发生率高达50%,普遍存在烦躁、厌倦、抑郁、焦虑、对抗等不良情绪。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学校管理者盲目推行一些不妥当的管理制度,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加剧了教师心理状态的不良变化。以下列举三种不良的管理方式,略抒己见,期望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基于该视角分析可知,造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契约违背,问题治理的“关键”则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规避。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和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尽力补救,我国民办高校应规范师资管理,杜绝心理契约有意违背;引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战略规划相结合,帮助心理契约兑现;落实沟通机制,实现师校间心理契约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大,不当的领导行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佳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个性缺陷极易造成高中教师的心理挫伤.挫伤心理带来矛盾激化,形成攻击、固着、退缩、否定、逃避、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学校管理者应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管理水平,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引导教师正确对待挫折,谨慎恰当地运用心理挫伤激励教师,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调整教师自身环境,认识学生学习心理。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社会心理的理论,教育要想塑造出面对未来的心理健全的新型人才,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应形成民主的教学思想和平等的教学气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认识,才能在语文学习心理环境中扮演好特殊的角色。语文教师不仅传授基本的字词句知识和如何作文章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作为教师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小学管理人员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学校虽制定了相关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但执行力不够;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有待完善.优化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健全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制度,制定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开展心理辅导与调适等,是学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文献分析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教师心理所有权问卷》。问卷对464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心理所有权由自我概念、态度和责任感三个因素构成;学历和职称对教师的心理所有权有显著影响;专科学历教师的心理所有权显著高于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随着职称级别的晋升,教师心理所有权水平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所有权显著高于中级职称教师,而中级职称教师的心理所有权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