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关于严复,人教版教材中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教材为何将严复的地位放到这样高,并且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呢? 严复生于1853年,少年时代在私塾受教,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驾驶技术,初步接触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学.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这期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边沁、孟德斯鸠、卢梭和达尔文等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大量理论著作.在当时的中国,就严复的西学造诣和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了解程度而言,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提倡实业教育的先驱之一,他把“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决策,为发展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不仅兴办了实业学堂,规定了实业学堂的分类分级,而且提出了实业教育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培养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 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这一学制把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并列,两者只是教育类别不同,并没有教育层次上的区分.实业教育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实业学堂可以相互衔接,在各级实业学堂中都划分农、工、商、船四个大类。但限于当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认识,实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极低.  相似文献   

4.
这是严复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陈宝琛的一封信件。严复,福建福州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5.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黄苏芬  周家华 《文教资料》2008,(33):150-151
本文主要通过严复任职安徽高等学堂监督的具体时间、教育改革内容、离职原因及对严复任职皖江中学堂监督的考证和阐述,探讨这一历史时期严复对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严复的双语教育教学思想 严复先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办学堂对自己来说.就和办报、译书一样,是“为所能为”。[1]作为资产阶级启豢思想家,严复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少积极的进步内容,当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2]这是杨正典先生在经过了严密的研究后对严复教育思想的公正评价。因此作在此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在《朝华夕拾·琐记》中说他一八九九年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时,就读到严复译著的《天演论》:“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据许寿裳回忆,这书的许多章节,鲁迅熟得能背诵。鲁迅十分赞赏严复,说他“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高等专科教育发展较早,历史较长。研究专科教育发展史,特别是总结建国三十三年来专科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制订专科学校的发展方针,探讨专科教育的办学规律,研究开创专科教育的新局面是十分有益的。(一)上海解放前的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中国的专科教育源远流长,早在维新运动教育改革期间,维新派人士就大力提倡实业教育。1896年,江西蔡金台等人创设“蚕桑学堂”,这是实业教育的一个起点。从《钦定学堂章程》中可以看出,实业教育已自成系统,有: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农工商医高等实业  相似文献   

10.
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邮传部委派唐文治任邮传部隶属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名南洋公学,后归商部管辖,改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是现今交通大学的前身。唐文治主持该校工作达14个年头,是解放前交通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在这段时间里,他“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为交通大学的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为造就一批出类拔萃的中国工业建设人才、培植交大的优良教学传统和良好校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孙越崎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爱国人士、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对于近代中国惟一的一所私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的存亡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他在担任该校董事会常务校董期间的多次讲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竭力主张将该校转移到抗战后方西北地区继续办学,从而保证了该校的存续;抗战胜利后,他多方呼吁该校复员,促进了该校弦歌不辍;他还在办学经费、联系有关机构接纳该校毕业生等方面支持该校办学,为该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在中国度过,特别是1937—1947的十年岁月,在这十年的求学生涯里,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对方北方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长篇代表作“风云三部曲”彰显着他文脉中的中国(文学)经验。而另一部长篇代表作“马来亚三部曲”是方北方反映新马华人由移民心态转向本土认同的重要代表作,他以个人影射历史,为马华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重要基础。在近七十的文学生涯中,执守于马来西亚认同的方北方,关心着马华社会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自己蓬勃的创作力、饱满的激情,倾诉着他对新马社会的关心,这种人道主义情怀是他留给马华文坛的重要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亨利·卢斯对于20世纪前半期中美关系的影响在主流的研究视角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得以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确非偶然。这是一位典型的美国至上主义者,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特殊的中国情结,控制着一个影响非凡的舆论王国。他坚信美国正面临着承担一个强国的使命,因此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而中国则是一片理想的试验田,一个美国化中国的出现,将是美国完成其强国使命的有力证明,"中美相似论"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强国梦想"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在亨利·卢斯控制时代公司的20多年里,"中美相似论"帮助塑造了美国主流的中国印象与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于政府决策的公众压力。  相似文献   

15.
潘月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伶人”身份担任政府“沪军调查部长”之要职,拥有“梨园少将”特殊身份的艺术家。他年少即跻身名角之列,声名远扬京沪;首创连台本戏《湘军平逆传》,开启了戏剧近代化的进程;在实践上首开改良戏曲之先河,把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推向高潮,为我国戏剧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天尺(1878—1944),晚清民国时期福建著名的文人、学者、医生。他生平经历丰富,年轻时从政,中年悬壶济世,著述颇丰,有戏曲、小说、诗文、杂著多种,还发明了丸药“胃金刚”、“肥儿丸”等,在当时文学界、医学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思想家,他对中国与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在他长寿的一生中,始终秉持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追求、捍卫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发扬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重温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解决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利玛窦被驱逐出南京后,在江西南昌开辟传教事业。利玛窦在南昌结交地方官绅,与皇族成员建安王论友,修订《天主实义》,在南昌建立稳固传教基地。利玛窦的活动有助于基督教事业在南昌的发展,明朝皇帝最终允许他进入北京,利玛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20.
吴文藻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大力推介功能学派并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当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了一批社会学、人类学人才,如费孝通、林耀华等,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重要地位。其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