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2.
从古代的校雠,到现代意义的校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了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古代意义的校雠还是现代意义的校对,都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校对学研究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开选 《编辑学报》2002,14(5):350-351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职责问题的廓清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4.
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把编辑同志当作辛勤的园丁,那么校对员则好比勤劳的啄木鸟,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同志才有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一说(参见列宁论(《火星报》的编辑方针)。可以说,一个出版社是否加强与重视校对工作,是能否出版精品书籍的重要条件之一。面对出版界著译者苦恼,读者怨声载道,既而衍成相当程度的无错不成书的严重局面,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若干年前,散文家秦牧的一篇(《校雠之难》说过,一篇文章错字太多,就好像吃饭时不断咬着砂子一样,这实在是令人头痛的事。因而,总结校对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利今后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1988年秋,由于教学需要,我开始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我又以业余校对的方式.从事书刊校对的操作实践,并且开始撰写校对概论的教学讲义和校对论,尽可能做到教学、生产与科研三结合。1992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了题为《我国汉字校对传统的初探》的论。从那时到今天,在九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校对理论研究的章,大都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出版科学》等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从我国历代校雠学家和当代专职校对人员的有关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板块虽然大小不同、层次不同,并且有所交叉,但都是现代校对学体系所应包括进去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刘文校对工作是一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早在2800年前的西周,就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的文字记载。在古代的校勘活动中,校雠家们都是集编、撰和校雠于一身。随着出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编、校逐渐分工,使校对活动职业化、专业化。现代...  相似文献   

8.
张春华 《编辑学报》1993,5(3):145-146
几乎与刊物种类激增的同时,期刊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也相伴出现。众多读者投书报刊,疾呼“无错不成书”的现状亟待改进。 校对工作古称“校雠”,西汉刘向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仇与雠同音为“Chou”,意亦同,将排印之误视若仇敌。须知,一本错讹层出的刊物会严重影响自身信誉,无疑会降低其实用价值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出版电子化与校对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人类发展史,每次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并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就新闻出版的校对这个行业来讲,也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校对的出现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从孔子的先祖正考父曾校对简册《颂》起源,发展到西汉时已有了校雠法。但是,古代的校对在宋代以前是属于编校合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出版中的“校对”一词,是由古代“校雠”一词演变而来的。“校雠”是复合式名词。“校”的本义是木囚,如枷、桎等;“雠”的本义是鸟类对呜。古人借助它们包含的“对合”的意思,引申为“比勘”、“订正”。于是就有了“校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校雠,既包括古籍整理过程中的校勘,又包括新著出版过程中的校对。而校对传统又多来自校勘传统,两者难以截然划分开。这里所说的三境界──耐心、静心和适心,相连而递进,是认真投入校雠活动的人都能够体验到的心态。清末学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卷二)中对校雠学者有一段论述,他在简述了自西汉刘向父子到清代王念孙父子等校雠者功过得失后说:“大抵为此学者,于己甚劳,而为人则甚忠。竭毕生之精力,皆以供后人之提携,为惠大矣。”我反复读了这段话,忽有所悟,概括为一句话:“校雠三境界,三心系一心。”这一心就是“…  相似文献   

12.
校对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校对的含义 "校对"是由校、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校"这个概念,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它上面有如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言校者,宗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有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孔颖达说得很明白,"校商之名颂"就是校正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正考父其人,据说是孔子的七世祖,是西周宋国的大夫.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因为是商的后裔的封国,所以保存了商代的诗歌.正考父搜集这些诗歌,并请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校书活动,距今已经28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3.
汉文字校雠的源流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要说明,我在这里所说的校雠,包括校勘和校对两者;有时也单指古籍整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勘,或者单指新著(包括原创初版本和新的古籍整理本)复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对。这在具体语境中是不难区分的。  相似文献   

14.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5.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16.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7.
郑斐 《报刊之友》2008,(11):62-64
新闻校对活动是新闻校对主体与新闻校对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存在讹误,一方面主体要改正讹误,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讹误得到改正,主体查错正误的目标得以实现,新闻校对活动的矛盾运动才会终止。  相似文献   

18.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19.
新闻校对活动是新闻校对主体与新闻校对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存在讹误,一方面主体要改正讹误,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讹误得到改正,主体查错正误的目标得以实现,新闻校对活动的矛盾运动才会终止。  相似文献   

20.
陈勇 《出版经济》2003,(5):23-24
现代校对是古代校雠的演变和发展.我国校事的出现距今已大约五千年了,有文字记载的校事已有2800年了.校事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初期发展是在春秋时代,全面兴起于汉代,鼎盛于清,古代的校对多是由有学问的学者或翰林院的翰林来担任,大多都是朝庭命官,由此可见校对在出版印刷业中所处地位一直是很重要的.此后一段时间校事一直稳步的发展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