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商品价值理论来看,交换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岔点,后者由此出发走向表层的价格分析和价格建模,而马克思则走向深处的价值阐释,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和展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从而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劳动价值论.在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原则、“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发挥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作用,也成为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形式为切入点,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化现象,是伊格尔顿文学观念的理论核心。在伊格尔顿看来,现代文学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它的生成及转变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有着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关联不是体现在文学内容上,而是体现在文学形式上。打破文学的自律性幻想,引入文化研究的思想,进而在深层次上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伊格尔顿文学观的现实指向。作为“左”派理论的重要代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但也体现着这种“左”派理论的泛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它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困境,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凸现出来了,东西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沃勒斯坦在西方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的“世界公民”思想。两者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意义。后者则完全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论既阐明了世界文学的出现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是对当今时代文艺的科学预见。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多元一体”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本文还对葛红兵《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命题。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的研究,必须放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的个人经历的背景之中。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文本的考察,让我们了解到他逐渐从浪漫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这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以及浪漫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论表现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思潮溯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王国维首创“理想”与“写实”的分野和“有我”、“无我”的意境,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崇尚自然,孕含了宝贵的浪漫主义因素;鲁讯立足“世界识见”,注重反抗专制压迫和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精神,以“真”为创作审美观的核心,强调文学“寓教于悦”的审美价值,最早从流派角度系统介绍和提倡浪漫主义,为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正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理解中,很容易陷入一个又一个悖论之中,无法达到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正理解。我们必须从哲学主题转换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分别理解为近代哲学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题,才能够消除诸多有关“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悖论,也才能够更为鲜明地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深刻理解它对“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歌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概念引入他们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准确地阐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整体能动效应关系。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论说,赋予我们更为开阔宏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出现 ,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 ,必须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同时 ,要从今天全球化现实出发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 ,拓展研究视野 ,加强与国外全球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使马克思理论的内在精神真正趋向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派的民族偏狭性与地域局限性,遵循“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科学地揭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内在机理,实现“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大变革。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深入分析世界普遍交往中的资本逻辑、秩序危机、自由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跨越论等时代前沿问题,在拓展唯物史观的问题视阈和理论空间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辩证图景。面向当今“一体化的世界”及其百年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现代社会思潮对人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科学阐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以马克思早期的某些论述以偏概全;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13.
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它构成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学界对社会形态之“三形态”与“五形态”问题的论说早已存在,但一些讨论马克思究竟有无“五形态说”及割裂两类形态说之间内在联系的做法实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三形态”与“五形态”在马克思思想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实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研判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维度即伦理维度与科学维度,而两种维度的客观存在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所贯穿的逻辑与历史、价值与真理、偶然性与必然性、个别与一般的四个“统一性”。科学理解马克思前后“社会形态说”的内在逻辑及其统一性,对新时代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历史方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以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实体或本体,行两极性、中心论之思维;新哲学的立足点是关系或价值,讲相关性、共生论之思维。为此,21世纪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之离合与抑扬,作整体的、历史的与理性的反思。尤其对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原则再阐释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而看出:人与世界关系是对象性和“为我性”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哲学的“普照之光”,是编织人与世界关系之网的纲目;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贯注着共生的思想。本文拟以人与世界关系之维为视角,阐述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出路:人与世界的共生。  相似文献   

16.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审美主义是基于人的审美感性对艺术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在文学史上,审美主义所代表的是以艺术实践主体性与艺术自由化原则相标榜的文学认识和实践行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的启蒙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极价值倾向和积极价值倾向两种不同生存形态,在审美主义意义上通过确立审美结构与知识学结构互补的思想结构态势,并在对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审美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发源于英国和法国思想之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并通过具有哲学革命意义的理论阐释,开辟了理解平等思想的新视角。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探讨了普遍平等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终平等理想。马克思根据实践的本质含义强调自由平等思想的现实基础,在问题意识上关注自由平等的内涵与形式,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本质及其潜在危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平等思想的逻辑起点及普遍意义,最终对合乎理性与现实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中,科学地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江泽民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世界多样性”,“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的新观点,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新理念,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新的解释,既是对现实社会主义走出低潮的科学探索,又是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