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秋菊  明红 《兰台世界》2005,(7):132-133
不计生平荣辱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冰心的丈夫)。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费孝通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积极地参加爱国运动。在一次游行示威中,费孝通受寒得了严重肺炎,住院一个多月才治好。1933年,费孝通在燕京大学毕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考进了清华研究院,师从史禄国教授。在体质…  相似文献   

2.
卓珂 《出版参考》2005,(7):43-43
这段爱情故事的开始很普通,费孝通与王同惠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聚会上相识,在共同感兴趣的学问切磋中相知,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年后,费孝通虽然从燕京毕业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但一条红线仍将相隔不远的清华园和燕园紧紧地连在一起,而且,“这条线远比乡间新郎拉着新娘走向洞房的红绸更要结实”。  相似文献   

3.
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 这段爱情故事的开始很普通,费孝通与王同惠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聚会上相识,在共同感兴趣的学问切磋中相知,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年后,费孝通虽然从燕京毕业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但一条红线仍将相隔不远的清华园和燕园紧紧地连在一起,而且,"这条线远比乡间新郎拉着新娘走向洞房的红绸更要结实".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一向情有独钟,关切备至,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为避免清华等名校受到破坏,毛泽东在1个月中,接连3次亲笔批示,电令进军北平的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队领导人切实“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又叮嘱“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自然灾难——关东大地震。然而,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却乘震灾之机,大肆修杀我国旅日华工.并惨无人道地暗杀了中国留学生领袖、“共济会”会长、年仅27岁的王希天。王希天原名王照敬,1896年8月15日生于吉林长春市金钱堡。他祖上经商,开设王家皮锻,为长春有名的富商。1贝5年王希天东渡日本留学,在中国人民反对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际,与友人组织留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18年初,王希天随留学生爱国拒约请记团回国.同年5月,与李达、许德担等人一起被推举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我接待和指导过不少以中国新闻史为研究方向的外国留学生和外国访问学者。最先找来的是澳大利亚的访问学者特瑞·纳拉穆尔,时间大约是1984年。见面的时候,递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穆德礼”三个字...  相似文献   

7.
葛翠琳     
《出版参考》2009,(12):M0002-M0002
葛翠琳,女,当代作家。1930年2月25日生于河北乐亭,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她写散文、小说、剧本,更多的是写童话。  相似文献   

8.
王造时是我国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出生于江西安福,15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五四时期是清华的学生领袖,1925年赴美留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被上海光华大学聘为政治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运动,是我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之一。1936年他和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积极开展了各项抗日救国活动,成为救国会的领袖之一。同年11月他和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等7人(被人民称为“七君子”)一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押于苏州监狱。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在7月31日将“七君子”无罪释放。王造时出狱后,首先在上海组织抗日团体支援“八一三”抗战。上海沦陷后,他去南昌参加创办培训抗日干部的江西省政治讲习院,同时被国民政府聘请担任国民参政员。1938年下半年政治讲习院结束后,王造时回家乡吉安创办了“前方化社”,积极开展抗日化宣传活动,不久就创办了《前方日报》。  相似文献   

9.
当徐小平1996年年初从加拿大回国踏上新东方创业路途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想到他会在轰轰烈烈的“留学潮”中影响数以十万计的人。10多年过去了,他回首与无数留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的跌宕日子,感慨道,“我的心情从未‘平和’过,我只是一直激动着……”  相似文献   

10.
岳良木先生是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早期毕业生,他于19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圣雅各初级中学并直升入武昌文华大学中学部,1923年又直升文华大学大学部,曾任学生会主席,师从韦棣华女士。毕业后先去北京图书馆工作,后又至美国哥倫比亚大学学习,其毕业论文获全美外国留学生最佳论文奖,1936年回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收录并考释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先生收藏的聂崇岐致顾廷龙35通信函。信札的时间集中于1939年7月至1958年间,内容涉及燕京大学状况、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引得编纂进展、燕京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合众图书馆购书事宜、平沪两地旧书业情形,以及聂崇岐个人教学、研究工作等。从这批信札可以窥见1939年之后聂崇岐工作、生活、学术研究及与友朋交谊之情形。  相似文献   

12.
明红 《兰台世界》2004,(1):32-34
求知上的共同追求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来又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冰心  相似文献   

13.
古籍工作是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收藏方面,燕京大学图书馆以哈佛燕京学社资金购入大量古籍,成为院校合并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存藏的重要基础.在古籍编目方面,燕京大学图书馆采用"汉和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目,还编有《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中国地方志备征目》等专科目录.在古籍借阅方面,建设有完备的借阅制度,还通过举办古籍展览,办《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古籍出版方面,通过石印、铅印、传统刻版等形式出版了以《燕京大学图书馆丛书》为代表的多部古籍.  相似文献   

14.
“相聚在美国” 扩大派遣留学生,一向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1992年,中央适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受到海内外的欢迎。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字,1978年至199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累计29.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约4.7万人,单位公派约 9.2万人,自费留学生约15.4万人;已有9.6万人回国。这表明,我国留学生目前还有2/3在国外继续深造或留在国外谋职,他们中的一半人是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徐尤佳 《兰台世界》2007,(6S):45-45
一、医院概况 杭州市中医院前身为杭州市广兴联合中医院,创建于1952年,是华东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医医院。现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同时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杭州市外国人专诊医院,杭州市接收外国留学生单位,也是浙江省、杭州市首批“医保”定点医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梁思庄生平简介 梁思庄(1908~1986),祖籍广东新会茶坑村,生于日本神户,是梁启超的次女.名的图书馆学专家。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曾就读于天津中西女中。1925年人加拿大渥太华中学学习,而后考入麦基尔大学攻读学。1930年,获该校学学士。次年,人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立即投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任图书馆西编目组长、主任。1943年~1946年,担任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迂回北京后.继续担任图书馆西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1981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66年~1978年未在职)。1979年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上,梁思庄当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自第二届理事会起,被聘为名誉理事。1980年她以古稀高龄和北京图书馆馆长丁志刚一起代表中国图书馆学界.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世界图书馆会议。1981年3月又一次在南京参加世界图书馆会议。  相似文献   

17.
索引小识     
近代以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潮的强烈影响下,我国文化出版界不少人士积极探寻提高学习与科研效率的的途径,索引的研究与编纂有了很大的发展。1930年,燕京大学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开始编纂中国古籍的多种索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1911年2 月,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消华留美预备学校——“消华学堂”正式成立.清华学堂不仅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巾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其外语教育模式对近代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要述评,以为今天的外语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最早知道张奚若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提出者. 张奚若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1949年之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