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育英中学初中三年级258名学生与高中一年级288名学生进行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分别有27.84%和12.27%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会增强体质、调节生活,远高于一年级的15.75%和6.23%。初三年级分别有15.93%和19.05%的学生会坚持每天锻炼或基本每天锻炼,远高于高一年级的2.20%和4.58%。初三年级有27.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锻炼知识来源于体育课堂教学,高一年级仅为18.68%。这些结果说明太原市育英中学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通过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满足感的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必要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健身锻炼形式、场地、锻炼持续时间、频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微乎其微。在客观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重视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吉林省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育强调人们亲自参加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衡量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所谓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己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实现体育目的的有力保证。因此,应该要求学生人人参加锻炼,人人学会自我锻炼,人人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如何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呢?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有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如何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仍是学校体育界急需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影响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有诸多因素 ,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体育的突出特点 ,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 ;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 ,坚持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 ;通过养成教育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具体目标之一 ,是指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健身方案。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重要性指数分忻,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所产生锻炼行为的结果符合行为的动机目标,并在一定的条件保障下,就会促使锻炼行为不断重复、强化,从而形成习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为体育认识水平、体育的兴趣爱好、锻炼效果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186名大学四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外因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体育课程结束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非常少,大学四年级学生勉强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总人数的11.83%;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能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很好的预测和解释(R2=0.819);通过运动承诺预测和解释锻炼行为的路径更为可靠(r=0.908),相对要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教学,重点在于选择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魄与锻炼习惯,使其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全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成立防近视控肥胖体育健康中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促使这些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校与家长联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孩子达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12.
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江苏省8所普通高校加入体育协会的20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以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各学段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原因分析,充分了解每个学段学生锻炼的原因,为体育教育与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访谈调查法,探讨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运动性免疫机能“原认知能力”及其作用与培养途径等.主要结论:运动免疫学揭示的运动性免疫机能的有关规律应该在大学生锻炼与健身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为: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运动性免疾机能“原认知能力”,可通过对自身的运动性免疫机能变化规律的认知,有效调整运动方案,以增强自身的免疫机能;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定向与激励、标准与评价、控制功能及终身体育产生重要作用.而通过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改进及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活动规律等方式,可有效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运动性免疫机能“原认知能力”,提高其原认知水平.提出尚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7730名广西聚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体质状况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不同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质结构的影响;设计、发放《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健康认知、生活习惯、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学生健康水平的相关影响。指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情况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女生营养不良现象突出,存在健康认知差、学习压力大、睡眠质量低、体育锻炼缺等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有效控制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出导入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等针对性建议,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干预。为国家远程监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六盘水师专在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出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场地少、器材少、缺乏指导、学生对健身意识淡薄成为制约我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体育学习效果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必须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不仅包含学生在体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更包括了学生在道德品质、体育学习习惯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的动机、兴趣、内容、结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较明确的认知,体育需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需求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但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高,活动场地以校内运动场、野外和公园为主,大部分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但活动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高。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不同层制订分别适合的目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动态组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差生转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