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朝科举曾一度中断70多年之久。但现实社会科举的缺失反而使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繁盛,从元杂剧中文人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着眼,从科举题材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科举内容的真实性和失实性、科举情节的相似性和深刻性入手,剖析元杂剧中的文人与科举,有助于理解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元代以前的文人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一举成名,飞黄腾达,因此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重。到了元代,朝廷78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因传统文化的解体而引起的心理错位和信仰破灭,更让文人墨客们无所适从。但元代文人并没有为身份地位的急剧下降而沉沦,落魄的文人发现了他们的疗伤圣药——元杂剧。大量文人加入到元杂剧的创作队伍,使得元杂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流行于元代社会,元杂剧进入了繁盛期,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由异族统治而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文人感到空前失落的一个时代。七十多年的科举中断使得无数文人不仅无法通过科举来实现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更无法通过科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份改变。而作为元代文学之代表的元杂剧,更是集中体现出文人的这一失落之情。本文通过分析几部元杂剧中与选举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及其不同境遇,结合元代相关的选举制度,揭示有元一代文人的精神失落与苦闷。  相似文献   

4.
一、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元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兴盛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受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影响。①蒙古灭金过程中,北方文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许多文人沦落于社会下层,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较为密切。部分文人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剧本,  相似文献   

5.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每一时代的文学家总是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表达这一时代的心声,而作为时代代表文学的作家群体更是以其基本思想最充分地展示时代思想的特征。元杂剧作家也是如此。尽管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元杂剧作家毕竟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中,他们大多数处于儒吏的社会地位(参见拙稿《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并以传统的文人士子的心态感受着时代精神、时代心理的冲击波。因此,当我们将元杂剧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杂剧和散曲)加以综合考察,并把它们置于元代社会中作宏观研究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元杂剧作家思想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勾勒出足以代表这一特定时代特殊阶层人们的基本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科举是明清时期文人惟一的进身之阶,它在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文人的一切社会心理、社会活动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文人集会、文人游戏无不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大量的明清小说描述中可以发现,文人集会的成因、内容与文人在游戏中猜的谜语,无不受到科举及其主试文体———八股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少研究元杂剧的学者依据早期元杂剧作家的籍贯以及所谓的“戏曲文物”,认为平阳、真定与东平同大都一样都是早期元杂剧的中心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发现早期元杂剧作家在平阳、真定与东平从事过杂剧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能证明这三地是早期元杂剧中心地的文物。从相关的文字记载看,元杂剧是从大都兴起的,而且不少早期元杂剧作家都有在大都活动的迹象,因此大都才是元杂剧的初兴地与早期中心地。平阳、真定与东平三地对元杂剧的贡献,仅在于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氛围极有利于杂剧作家的成长从而为元杂剧培养了大批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8.
母亲群像是元杂剧作品中的一类重要角色,不论是主角的母亲群像,亦或是配角的母亲群像,众多鲜活的母亲群像令元杂剧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也蕴涵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对元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从意识形态上看,母亲形象的塑造对于社会民众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对杂剧作家所代表的下层民众而言,又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此外,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满足了大众审美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有一批白话长篇小说涉及到了文人科举现象,并塑造了一批科举失意的文人主人公,表现出了科举失败后对人生道路的另类追求。《镜花缘》中的唐敖通过修仙访道方式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是一种纯粹的遁世;《绿野仙踪》冷于冰在修仙访道同时在人间的绿野上实现了大济天下的梦想,是一种济世修道;而《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面对科举的失败,并没有看破人间富贵功名,而是在近乎狂想的非现实情景中实现了致君泽民、名垂千秋的文人梦。之所以有如此现象,与清代前期的科举背景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作家自己的理想寄托。对抑郁人生宣泄的同时,又表现出了作家对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婚姻家庭戏占有显著的位置。科举又常常是导致打破婚姻恋爱关系中的平衡,构成戏剧冲突,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因。通过科举戏中的夫妻离合与科举之间的关联,来考察婚姻家庭关系变故中的法律问题。《墙头马上》、《潇湘雨》和《渔樵记》三部元杂剧均涉及到科举和夫妻分离与破镜重圆,超出了单纯的爱情剧的范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家庭及其相关的社会、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举子并不热衰于用传奇行卷,也没有形成风气;传奇行卷的说法是不确当的,行卷的风气没有直接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是由于科举人才进入传奇创作之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器物、制度与文化多元混同历史要素,科举自隋炀帝于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丰富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前期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代表,虽然这些书院的创立、教学活动部宣称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标,甚至将科举之学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然而这些书院不仅不反对生徒应举,而且生徒的科举及第率都相当高,这说明汉学书院仍然无法脱离科举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实行开科取士,朝廷选拔到治国英才的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落第举子一再遭受失败的打击,心灵变得脆弱而敏感。每当节日来临,他们睹物遏景,总会把节日跟科举相联系。在寒食清明节时他们方逢下第,想起那象征科举登第的杏花开得正盛却与自己无缘,不由得见花落泪;中秋之夜赏月时,仰望一轮明月会更加渴盼蟾宫折桂;除夕之夜新佰年交接之际,难免感叹流年易逝而功名无成。他们在节日中生发出的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殊感受,折射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小说家大多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是他们步入仕途,改善自身窘迫的唯一途径,因而他们的一生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官场科场的腐败,使得绝大多数小说家难以步入仕途,盖世才华与生活窘况的巨大反差,以及传统士人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及易产生孤愤心理。  相似文献   

17.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士人科举心态表现于春诗作品之中,反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章创作。从逐贡的执着、飘泊的愁思到隐逸的情怀,从落第的凄凉到京都因守的苦痛,从及第的狂放、守选的迷惘到入仕的幻灭,晚唐人走过了和血含泪的心路历程,今以黄滔为中心研究他们的心态,有助于探讨进士科举对唐末士风与诗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