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张惠玲  ;曲安京 《现代情报》2014,34(8):119-122
本文从CNKI数据库中,以“网络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为主题词,检索2014年之前发表的所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研究:分析该网络的整体特性,发现国内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合作网络密度较小,拥有较短的平均路径和较高的聚集系数,呈现小世界特性;度分布不具有明显的无尺度特性。对最大子群进行切点分析,得出在国内的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关键人物是邱均平、陶雯、李江、刘璇、文庭孝;对最大子群进行k-丛分析,得出国内研究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主要单位是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中南大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科技期刊研究热点与网络关注峰值出现的时间顺序,从传播内容角度探讨科技期刊发展途径。【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并以百度指数为测量指标,统计相应高频  相似文献   

3.
吴爱芝 《现代情报》2016,36(2):32-37
信息技术进步使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广阔。本研究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文献计量学的基础支撑和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认为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替代计量学是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们继承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丰富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支学科特征。我国文献计量学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尤其在测度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已经紧随国际潮流与趋势,但理论研究仍相对薄弱,网络环境下的计量分析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文献计量研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一门成熟的学科—文献计量学。随着定量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计量学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激增,网络计量学应运而生。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为主题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SpaceⅡ,绘制出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共被引知识图谱,揭示出它们的主要研究成果与代表人物。同时绘制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前沿演进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出从文献计量学向网络计量学演进嬗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网络计量学研究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 ,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成为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络计量学应运而生。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关于网络计量学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评述 ,主要论述了网络计量学的起源背景、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其他计量学的比较分析 ,并对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其研究现状分析网络计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阐述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站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网络影响因子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雷 《情报科学》2006,24(8):1269-1274
本文将对网络影响因子(WIFs)这种基于链接的分析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进行讨论。从网络计量学诞生到现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仅有了很重要的发展,而且与之有关的网络数据搜索技术也不断提高。目前WIFs也已经被认为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本文分析中可以发现文献计量学通过对超链接的分析已经被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此外本文对未来的此项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侯剑华 《现代情报》2012,32(10):61-65
《Scientometrics》是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门期刊,代表了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对其刊载的2001-2010年间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探测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文献共被引网络基础上,进行文献聚类分析,直观展现了国际科学计量学主流研究方向的前沿问题包括:科学发展规律的数量统计分析;H指数及其相关指标研究;三螺旋理论研究;学术网络、语义结构研究;中国科学计量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域名分析法的研究Ⅱ——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由文献计量学衍生出来的,其研究方法表现为移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如网络链接分析法、网络内容分析法。对域名分析法的系统研究,有利于形成网络信息计量学真正意义上的特征研究方法。域名分析法应该包含网络日志、网络流量、网络引文等主体分析内容。文中对域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网络日志分析、网络流量分析、网络引文分析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域名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目前为止的国内网络计量学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 ,理清了国内网络计量学研究的整个发展脉络 ,指出在术语上的混乱、研究呈现的特点 ,并从研究现状上揭示了网络计量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最后概括了网络计量学研究的成果。该文从侧面也反映了国内学者在追踪国外领先领域时出现的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11.
王晓芳  徐俊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16-1318
采用提出假设,用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成立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区域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被引频次分布规律实证研究,得到被引频次分布曲线,通过与布拉德福分布曲线分析对比后,指出对于网络信息计量研究中的W eb被引频次分布规律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相似文献   

12.
网络计量学中的共链分析是一种新兴方法,也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中共引分析在网络文献的延伸。为了考察两者的实际关系,对专利技术公司和学术机构分别进行共链分析,将得到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图分别与专利共引和论文共引聚类图比较,得出共链分析与共引分析两种方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同时发现,结合专利、论文、网页内容的共引与共链组合方法能够全方位地反映行业的情况,可以作为行业情报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机器学习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构建一种从海量数据中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识别出新能源汽车领域20项核心技术与21项潜力技术.之后,运用专利相对优势指标法(Revealed Patent Advantage,RPA)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的布局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我国在电池冷却或保持低温技术和车辆电池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相对技术优势.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专利交叉影响分析法存在的不足,从3个方面进行修正与完善,以太阳能聚光器技术领域中的5种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采集数据对技术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专利交叉影响分析法不仅可以明确地判断技术对的影响类型和定量地划分技术对影响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探讨单个技术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技术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链接分析法——网络计量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网络计量学作为新近出现研究领域,有必要对其定义作个表述,本文论述了链接分析法是网络计量学研究方法之一,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数据库为网络计量研究提供数据可对网络信息进行链接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关系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相当深入开展并日趋丰富完善,然在中国却才处于刚生起步阶段,更不肖说逐步趋向定量细化的规范性研究了。有鉴于此,给出了基于三重螺旋算法的网络计量手段,并进行了三重螺旋的纵向和横向研究。  相似文献   

17.
周洪  梁希  魏凤  李小春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153-159
技术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着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开展专利技术交叉影响的探讨十分必要。目前,已有学者开展技术直接影响的研究,但技术间接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也较少考虑单个技术在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程度和整体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MATEL模型的技术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可以识别技术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间接影响关系,还可以展示单个技术在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全面了解专利技术间的交叉影响和内部结构。该方法有助于发现大量专利文献数据中有价值的技术模式或规则,理清技术的中心位置和相互影响,也有助于研发机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策略。基于地质建模专利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在技术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利用主要国家专利机构的专利数据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跨国专利(transnational patents)概念,以避免在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国际技术比较中"本土优势"的影响,客观评价主要国家电动汽车相对技术水平。构建跨国专利比例指标,对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入专利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比较优势。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中国在电池及电池控制技术领域存在比较优势,而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机技术的研发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媛  曾德明  文金艳 《科研管理》2020,41(8):114-122
技术融合是指原本相互独立的技术跨越其边界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催生出新兴技术的现象,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其被认为是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及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所有企业在2005至2017关于新产品的面板数据,通过专利IPC号的耦合结构与替代关系分别对互补性和替代性技术融合进行测度,并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聚焦于特定领域采取替代性技术融合时,替代性技术融合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而当企业跨越多个领域采取互补性技术融合时,一开始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但后期将不利于企业新产品数量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