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而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去魅","自然价值"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2.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将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孕育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发起全面挑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影响日盛的情况下,现代环境法之哲学基础应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向生态中心主义法律观的转变,调整对象应实现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法律主体应实现从人到非人类存在物的扩张。将法律权利主体从人类扩展至动物、非人类生命体、乃至自然物是法律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现代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坚持自然内在价值道德论,这是错误的。因为,道德是属人的和为人的,唯有人具有道德地位。但大自然确实具有内在价值,这警示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代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方式(以人对自然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其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以及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哲学例题,随着现代西方环境伦理研究的开展,有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焦点在于人以外自然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关性。本文认为应该在认识和生物学层面上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在价值层面上扩大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通过扬弃,树立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在以人为利益中心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人为价值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合理的,是人类走不出的,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重新解读,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视野,并为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一切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整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的利益时走向了绝对化的极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的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和社会性;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又突出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的利益作为环境伦理的中心,又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成为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就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主张。从生态哲学理论维度审视,对自然价值应从“以人为尺度”和“以自然为尺度”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前者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效尺度;后者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只有将两者在实践中给予双重观照达到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简单化和僵化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2.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亦具有导向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为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社团文化的引领提供了制度路径。为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社团文化的引领,学生社团制度构建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和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既有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范畴,位阶甚低,同时存在地方、校际差异,应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立法范畴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将具有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团文化功能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法律化,努力提高学生社团管理的法治水平,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社团文化引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为根本前提 ,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历史规律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为基本依据 ,从根本上体现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 ;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是未来社会的现实纲领  相似文献   

14.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与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人文化的柔性管理;是团队精神和情感交融的管理;是塑造学校形象、弘扬先进文化的管理;是推进精神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管理。要坚持学校文化管理追求发展、适应变化、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的原则,采取正确的对策,提升学校文化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草原环境保护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要求对草原环境进行保护,草原环境保护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是密切相关的。草原环境保护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权价值等几个方面。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过程中,应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全民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One of the solutions implemented by schools for conducting value-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E) is outsourcing: alloca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that develop and conduct EE programmes. This study addressed such a programme—the Green Council Programme (GCP)—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schools by the Israeli 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Nature.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GCP on components of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nceptualizations of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nse of ability to act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were studied employ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ools. Contribution of the programme to the cognitive domain, in developing a syst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was limited. On the other hand, participating in this programme heightened students' sensitivity to human–environment inter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ed a more ecological worldview. After the programme, students demonstrated greater perception of humans a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an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value for non-human nature moved from an anthropocentric to a more ecocentric orientation. While students' internal locus-of-control increased, w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ailed personal economic trade-offs, their support was limited and remained unchang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regarding supplementing the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with external EE enrichment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7.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生态全球化,与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相适应,中国环境法制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多方面的趋同,但并不意味着全球将适用完全同一的环境法律。全球法律重构是一个多样化统一的进程,中国环境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反对“法律殖民主义”,又要反对“法律民粹主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科技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误。科技价值的迷失包括环境价值的迷失、价值利益的迷失以及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环境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化;价值利益的迷失导致畸形的社会发展观;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发展中的人忧患。重视环境价值,确立综合、全面的社会发展观,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的关系,是我们面对科技价值迷失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伦理和环境法律价值的交叉视野观照下,青岛经济开发区政府、企业、公民这三大主体的环境伦理观及其环保法律价值的互动与互构基本反映了青岛开发区的环境伦理现状。由于三大主体在组合结构、经济基础、关注层面、社会功能等许多方面均有区别,所以三大主体的环境伦理以及环保法律价值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青岛市开发区政府的示范作用,对政府、企业、公民三大主体的环保法律价值之积极的层面的促进作用比较大。但三大主体在上述层面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也说明青岛开发区环境伦理水平仍需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