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开展美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探索美育途径、合理安排开展美育的时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活动,以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美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特殊的功能。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之所长,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审美教育,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美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美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改善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来实现这一目标。下面作者主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如何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4.
张广文 《考试周刊》2012,(35):51-52
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课本为主,创设教学情境;将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综合艺术 ,它既要向教育对象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 ,又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其中 ,审美鉴赏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 ,美育又是促进语文教学的催化剂。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美育的渗透。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鉴赏教育 ,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中专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而现行新版中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传世不衰的优秀作品 ,为我们加强审美鉴赏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深入理解课文是美育渗透的前提条件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最基本的条件是对教…  相似文献   

6.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古诗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古诗的美育作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和优势,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古诗教学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悟到美,并且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中关于美育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美育因素俯拾皆是,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大有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到领会事物美或艺术美的方法,产生美的感觉或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美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心灵美等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  相似文献   

9.
正艺术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所以在学校基础教育中进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教学中必须贯穿美育,这是促进学生智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自然学科的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需要加强,笔者在此以中学化学教育为例来探讨美育的实施.一、化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原则化学教育中进行美育必须以渗透与融合为准绳,以我国国情、人情为方向,发掘出化学教育中的自然美、实验美、学科美.  相似文献   

10.
谭国兰 《考试周刊》2013,(39):32-33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教师美和挖掘素材美,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诱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使他们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通过美的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都要与美的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育科学中 ,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其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重视和加强教学中的美育 ,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体育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 ,它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染教育学生 ,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则是以独特的运动手段的其它特定的教学形式进行一般的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一般的美学教育是指培养对美的需要、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美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美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美的情怀,感受美的基础,提高审美能力。笔者在本文简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与美育的定义,随后提出几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艳红 《文教资料》2013,(14):36-37
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是美育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领悟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在于使学生一般掌握美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感情,陶冶高尚情愫。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所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改革当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诸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实施美育,或者用美学指导语文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语  相似文献   

17.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因此,美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文课堂应成为美育的重要阵地。成功的语文教学应当充满了美感。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塑造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审美情趣,能理解美和创造美的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审美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从“美育”的定义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师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8,(93):137-138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和环节,要把高中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要加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运用美育手段,充分挖掘和提炼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美的元素,努力打造美育课堂,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