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如何构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并讨论了该课程以知识单元为基点分阶段组织教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孟母堂”作为一种对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挑战,实行完全的读经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关于“读经”的讨论。现代人究竟应不应该“读经”,“经”的范围应该是什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在讨论读经问题时必须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孔伟 《教学与研究》2002,(10):78-80
20 0 2年 7月 15— 2 0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的“全国马克思哲学观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变革”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 ,即哲学观问题 ,不是哲学的一个问题 ,而是全部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的深度直接受制于对哲学观问题的讨论和对当代哲学的回应。有的学者认为 ,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哲学观问题 ,是2 0多年来当代中国哲学改…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 2 0世纪 80年代 ,关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讨论 ,是当时中国文坛争论的理论焦点。今天 ,当我们重新回顾这场大讨论的时候 ,我们注意到正是由于这些激烈的论争 ,才使现实主义的有关问题得到了理论上的廓清。同时 ,在这场大讨论中 ,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线索 :即对现实主义的“回归”、“重构” ,并最终使现实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有关经济伦理的讨论中,经常会涉及“经济人”这一术语。但究竟什么“经济人”?“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什么关系?“经济人”概念的合理性及限度在哪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伦理学界讨论甚少,经济学界的讨论也仅限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层面。笔者认为,从经济伦理角度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解。 一 “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出发点,据说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  相似文献   

6.
“问题—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问题—讨论”教学法作用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讨论”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着重对“了”和“的”作以下3个方面的对比研究:1.动态与静态的差异;2.传信差异;3.叙述与说明的功能差异。章还讨论了“了”和“的”的教学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研究型大学"及其中国指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考察了“研究型大学”“研究性”的缘起,并以美国指标为参照,有的放矢地讨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指标的确定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放眼当今中小学课堂,“热闹”似乎已经成了现代课堂生活的追求与标志。而让课堂热闹起来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安排课堂讨论。 在“讨论”变得日益流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讨论”,自然是可用可不用的,使用权在于教师。这时,“讨论”就是一种纯粹的手段,追求的是讨论获得的答案。如今,“讨论”更趋向于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这不仅仅是说“讨论”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更重要的是“讨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  相似文献   

10.
一、缘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要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那么,学生学会了提问,提出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又该怎样应对学生“提问题”呢?我认为除了师生当堂讨论交流解答外,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典型而有趣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开设一节趣味数学课,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不失为一种处理学生“提问”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3.
对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中所强调的“史德”、“方法”以及“因果”等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史学研究中“史德”是根本立场,科学“方法”是基本前提,而历史“因果”的理论阐释并不就是历史实在,只是治史者与同人以及读者展开“对话”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童眼看三国”,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当老师又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时,全班学生陷入了思考,老师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学生蒋某某,“请你来回答。”这位学生用“中音”,正确但有些“执拗”地回答了这个其他同学都没有答上来的问题。老师赞许道:“老师知道你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要积极举手发言啊!”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1940年以后以“文艺工农兵方向”为背景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则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的是在“三峡旅游经济圈”的构建过程中“点——轴”式开发的问题。在阐明“三峡旅游经济圈”形成和辐射范围之后,讨论了“点(”旅游经济增长极)和“轴(”旅游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关系,提出了构建“三峡旅游经济圈”中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漫话教育研究中的"塑料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了上海教育科研界人士关于“学校教育科研指导”问题的讨论纪要(《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2期),颇有感触。其中,尖锐地提出“真科研”与“假科研”问题,并把“假科研”恰当地比喻为“塑料花”,其洞察力与勇气不能不令人佩服。这也表明这次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指导问题的讨论来得及时。这里拟就“塑料花式”的教育研究发表一点补充意见。 塑料花,如人们所知,对整个房间的空气没有影响,它无用,倒蛮好看。其实,“塑料花式”教育研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体悟式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建翔 《教育科学》2004,20(4):24-25
“体悟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自身的设计特点,体现了一系列信息时代教育创新的原理。“体悟式教学”对基础教育相关问题的讨论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曹贤钟 《高教论坛》2005,(6):100-102
“CAI课件制作“课程是高师教育技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此课程内容也是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内容,认真思考该课程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作者“CAI课件制作“课程教学实践,文章着重讨论了“CAI课件制作“课程内容、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