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活研究是21世纪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争鸣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教学生活的内涵及特点、呈现的方式、构成、时空以及变革等领域,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教学生活论重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本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教学的本质问题,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论述,但认识并不一致。本文对比研究了中外学者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后,提出:所谓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批判继承和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4.
4R教学是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丰富、回归、关联及严密在教学中的特性显示。分析当前的教育游戏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入了4个特性。从整体来看教育游戏的课堂应用,是以开放性的教学系统为主旨。教育游戏具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设置,强调主题的引领、项目的探究,回归中带来深刻的反思,通过关联的设置、多维的解释赋予游戏教学严密的特性,让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走向引导,具有转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我国教学原则研究大体经历了引进与反思、批判与整合和体系的新建构与研究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认识方法上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上的科学主义和目的趋向上的功利主义。今后的研究应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发展和引进与吸收的关系,并预测了教学原则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正日趋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走向: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突出地表现在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等所作的规范性、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思上;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注重把握实践问题、转变研究方式、解构研究话语、构成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上;走向多维的综合,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样式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上。  相似文献   

8.
教学原则研究20年: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教学原则研究大体经历了引进与反思,批判与整合和体系的新建构与研究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研究内容涉及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来源与依据及体系的建构等方面,今后的研究应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发展和引进与吸收的关系,并呈现出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热点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学界日益关注教育与生活世界、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这样几点:关于生活世界的界定;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要不要回归生活世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习指导对于提高职前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对当代西方不同理论取向教育实习指导进行考察,将助益教师教育者从学理层面理解教育实习指导,增强教师教育者对于自身指导实践的反思,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质量。研究发现,当代西方教育实习指导实践主要呈现出四种理论取向:聚焦教学技能、强调规范与效用的实证主义理论取向;关注意义生成、重视人际互动与个人成长的现象学理论取向;注重批判与反思、倡导行动与改变的批判理论取向;凸显整体关联、多维互动的生态系统理论取向。当代西方教育实习指导理论取向的探究,为建构实习指导关系、丰富实习指导内容、改善实习指导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成功阶梯,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他人的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教学反思呢?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学原则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反思与引进阶段(1978~1984年),即我国教学原则研究开始形成方法论的问题意识阶段,研究者能用冷静、客观和公允的态度进行反思,其中渗透着明显的辩证法思想在对我国传统教学原则和对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有意吸收和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二)批判与整合阶段(1985~1988年),开始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审视教学原则的研究,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试图找出处理这些矛盾的实际工作要求。(三)体系的新建构和研究的多样化阶…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的教学反思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培养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结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涵,并构建出教学反思的多维的、动态的、发展的心理结构:横向上包括教学反思的内容、方式、倾向,纵向上包括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发展水平、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教育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倾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太平 《教育研究》2006,27(10):22-26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我国的教育研究必须做出重大调整,更新研究思路,纠正研究中基础主义倾向、技术理性倾向、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等偏差,转变研究立场。我国的教育研究应该坚持回归生活世界,展示生活世界的完整面貌;把自然科学研究方式与人文主义研究方式融合起来;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走向反思性实践;反思和批判自外向内的、单向的、外来的理论,坚持本土原创性。  相似文献   

16.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它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被动地进行接受学习,而是要求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小学美术中绘画是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以花草绘画的教学,从逐层串联,提高绘画的观察能力;多维联动,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回归内省,聚焦学生的反思意识;主观创生,回归绘画的最终归宿等思维维度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相似文献   

18.
STEM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的特征,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本质诉求。教师可以将STEM教育理念与高中物理跨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模式,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一个弱女子不幸命运的小说.作品的立意均不在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但是二者的批判角度和批判深度却存在不同之处.莫泊桑继承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羊脂球>侧重于对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进行现实批判和道德批判;丁玲继承了五四传统,尤其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在霞村的时候>更注重历史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反思,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课程角色研究可分为角色设定、策略探讨和反思实践三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研究的问题,研究围绕参与课程、课程创生和课程领导,在目标上体现出树立教师主体地位、发挥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回归专业自主以及追求专业自由的价值取向.如何反思“反思性实践者”,定位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兼容技术、探究和批判的范式是当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