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艳 《教学与管理》2022,(21):95-97
STEM+教育是STEM教育的承续与深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STEM+教育实施过程中,主题选择与情境设置是STEM+教育面临的问题。主题选择应明确反映STEM+教育的本质,体现整合性;情境设置应指向真实问题,关联生活中的非良构问题。因此,学生在完成STEM+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2.
计算思维是STEM问题解决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逐渐成为STEM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如何在STEM工程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有待深入探索。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TEM工程设计教学模式以计算思维、STEM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学法的整合为核心,通过工程设计发挥"系统流程"优势,将科学、技术与数学相关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需要知道"和"需要做"的循环过程中感知情境性问题,解决挑战性任务。该模式在STEM课程"植物工厂"中的教学应用表明:将计算思维的概念与实践融入STEM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STEM态度和计算思维能力,并且STEM态度对计算思维具有预测作用。未来,通过STEM教育发展计算思维将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实践,基于证据的多元评价方式将有利于STEM教育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要融入STEM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TEM项目式活动是STEM教育理念和PBL的融合,具有跨学科、项目导向的特点。教师可以多元化的项目实践构成STEM课程,利用问题式情境构造STEM空间,在开放的课堂中发展学生的STEM思维,在个性化的工程实践中启发学生的STEM表达,以高效的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STEM潜能,开展过程性评价延续学生的STEM热情,以达到在小学科学STEM项目式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优质STEM课程是设计与实施相互调适、不断优化的结果。以“小小净水站”STEM课程开发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学习目标和驱动性问题)、课程评价、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展示了STEM课程进阶优化过程,分析了STEM课程设计进阶优化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采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注重反思迁移的能力,其与“6E”学习模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设计实施STEM校本课程。学生亲历“6E”学习模式各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针对STEM课程实施存在重要环节缺失、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实施过程表层化等问题,构建基于“6E”学习模式的STEM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以工程教育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问题串加知识链,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STEM核心素养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这个大众创新的时代,工程思维不再局限在所谓的理工科领域,而是被视为创新必备的思维能力。面对STEM教育的思维力及课程改革的挑战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应对这种挑战的一种较为可取的方式。本文以“设计环保清洁剂”STEM校本课程的建构为例,研究如何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决策思维、工程设计思维、工程实施思维及工程消费思维,即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会提出问题,在产品设计中懂得分析问题,在探究实践中能够解决问题,在成果推广中实现价值认可。  相似文献   

8.
STEM教育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国策,意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1世纪人才需要的综合素养。近年来,STEM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课程体系不成熟、教学设计不合理、与学科知识脱节等偏离STEM教育初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围绕STEM教育中的核心元素"工程",以工程设计过程为出发点,结合相关案例的分析,从问题的结构与基本特征两个维度探讨了STEM课程中驱动问题的设计。在STEM课程中,以"工程"为中心的驱动问题应当是劣构的、与情境紧密相连的,并且具有领域相关性与动态性。问题的3个关键元素——初始条件、障碍、目标通过与工程设计过程的融合可转换为课程设计的关键元素。以"工程"为中心的驱动问题设计对STEM教育实践的启示包括:在课程中正确地体现跨学科性,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工程思维的培养、转变课程评价方式以及多方合力建设STEM课程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9,(11):107-113
文章首先梳理了STEM教育与科学思维的关系,指出基于STEM教育培养科学思维有助于STEM知识创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有益于实现STEM知识迁移。随后,文章根据"思维五步法"和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设计了STEM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具体包括"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观察思考、确定问题,头脑风暴、合理设想,协作探究、科学推理,检验结果、证实推测,检视过程、深入反思"等六个步骤,并且需要教师全程进行指导。最后,文章以"如何制作美味的冰激凌"这一主题为例,对STEM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具体应用,并初步分析了其应用效果。STEM教育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的提出,可为我国中小学开设STEM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理论参考,并有助于推动STEM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怡  祁宇  马宏佳 《中学教育》2020,17(5):22-33
本研究以小学科学教师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小学科学教师视角下的STEM教学特征进行质性建构,以期为开展STEM教学提供可能的有效行动路径。通过对STEM教学理念、STEM教学模式、STEM教学评价以及STEM教学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探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认为STEM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STEM教学不一定要同时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领域;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围绕某一个问题或项目展开,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时间; STEM教学评价中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维度涵纳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合作交流、产品设计等; STEM教学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集中在政策推动、领导支持、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小班化教学、教师学科基础的提升等方面。改进我国STEM教学实践,可以采用下列措施:基于循证研究,制定STEM教学引领性文件;深化STEM教学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依托STEM教师共同体,搭建跨专业STEM教学平台以及推动专家与教师合作,开发本土化STEM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非良构问题解决是成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对成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表征问题、解决问题和监控与评估过程。本文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过程出发,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了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成人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只有以学生为本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现实需求,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构建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库平台,实施有效问题解决监控与评估,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化地实现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标或解题方法是否明确,数学问题解决分为良构(常规性)和非良构(创造性)两种类型。大量现实中的问题都是非良构问题。非良构问题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建构指向STEM学习目标的高阶思维测试任务,拟合Rasch模型进行完善。结果发现,基于STEM项目的高阶思维进阶结构可分为四个层级,这为STEM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STEM项目的高阶思维层级水平与年级发展一致、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最后,从STEM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良构问题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实践中的一类问题。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非良构问题解决技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顺利地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在成人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应以非良构问题解决为基础。基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成人教学策略源于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具体可以围绕形成问题情境过程、协助问题解决过程和执行评估监控过程展开。  相似文献   

15.
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学校情境下的问题大部分是良构问题,而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非良构问题。解决良构问题的程序是激活图式表征问题,搜寻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结构性知识与具体领域的知识是解决良构问题的主要成分。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包括了解问题的陈述,确定问题是否存在,确定问题的本质,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识别与澄清不同的看法,生成与选择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与实施解决方案。认知的调节、认知观和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均是解决非良构问题的关键因素。总之,在问题本质、问题解决过程和问题解决成分三个方面,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存在看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知识逻辑顺序及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展现假设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利用实验教学探索、展示变式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课程拓展学习及材料示例延伸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为加快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有效开展STEM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2019年4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无锡举办了首届全国STEM教学展示暨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其中一个亮点是有18节STEM现场课的教学展示。参赛教师依据对STEM的理解,设计的课堂普遍指向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中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也体现了一线教师对STEM的理解。解析这些课例,能够帮助我们厘清概念,为STEM课程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STEM教育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教材。我们在两年的小学STEM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小学STEM教材的研究思路、课程性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建议,形成了系统的小学STEM课程教学大纲,对教材的落地生根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开发出适合中国学生的STEM课程。  相似文献   

19.
STEM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STEM项目的主题应基于儿童、源于问题、融于任务;在目标定位上,应突出主体性、跨界性、协同性和开放性;在具体实施时,可从情境引入、聚焦问题、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四个方面模块化地组织教学过程;在改进优化方面,应融通不同学科,丰富课程资源,强化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课程开发是STEM领域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合格的STEM课程不但要以问题驱动、创中学、协作探究和设计制造为外部特征,而且还要满足目标-手段一致性、学生参与度、媒体多元性、教师自由度以及STEM整合度等指标的要求。这种STEM课程的开发需要运用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并且需要详案设计。该文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Activity-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LACID)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STEM课程开发过程模式,并以"设计风车"主题为例,介绍了一个STEM课程单元的设计细节。这个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创设STEM主题、知识建模、学习活动设计、设计优化、缺陷分析与修正,其中STEM主题的核心内容必须包括学生作品的功能与测试方法、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建模的作用是使STEM课程知识内容的清晰化和可视化,也是后续学习活动设计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