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具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胜任力的教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国际上对教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胜任力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分析发现,这些挑战主要源于对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者的教师存在准入的优绩化认知、培养模式的技术化感知和对教师个体权益的忽视。专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重构教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者的胜任力提供了认识论视角。基于专业资本理论,提升教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胜任力需要跨越“能力鸿沟”、摆脱“技术胜任”与面向“个性重拾”。为此,需明晰教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者的资本产权,构建专业发展导向的培养机制;夯实具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师的供给基础,构筑教师内涵增长的保障体系;助力教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决策,构造教师反思成长的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2.
“两个大局”呼唤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开眼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人”学习世界,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四有新人”面向世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胸怀世界,其历史生成逻辑使得“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塑造成为必然。“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着阶段目标。当前“国际教育”的认识误区、“教育强国”的国际视野、“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以及“堪当大任”的培养目标,使得重新审视“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教育成为必然。鉴于此,需要强化全球胜任力育人理念、构建全球胜任力教育课程、创新全球胜任力教学方法,实现宏观战略、中观布局、微观着力的有机统一,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高等教育阶段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贯穿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的连续培养过程。中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是指在保障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规律,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的系统性建构。然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融入课程建设时面临环境不良、制度困顿、技术锁定等困境。通过弘扬育人文化、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完善制度供给、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加强技术研发与提升教师胜任力,强化课程建设的技术之柱,或可破解上述困境。  相似文献   

4.
培养全球胜任力是当前全球教育变革的主题,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现实诉求。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南多?M?赖默斯所主导的“全球教育创新倡议”秉持全球化立场,面向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聚焦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开发出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该课程设置重视操作性与可推广性,课程实施兼顾“学科融入”与“课程单列”,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社会实践和有组织讨论等教与学方法,突出“做中学”,并提出课程实施的“13步骤”的校本改革主张,集中代表了欧美学界关于全球胜任力探索的前沿。作为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研发的课程体系,“全球教育创新倡议”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后续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
遵循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关键事件访谈和专家访谈等获取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特质,进而设计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调查量表,以我国5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由26个胜任特征项目构成学习心理、现实基本能力、现实核心能力、潜在核心能力、自我效能五大胜任力维度的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高校拔尖创新本科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科人才提出新的方向、要求与挑战。当前,加强对我国高校工科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情况的研究,分析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校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新工科建设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国内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实施过程,以“人才培养三问”为基础,提出了“过程式”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什么”→“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为主线,回答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质量的问题,基于“要素论”充实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具体从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制度与形式、教学实践、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汪芳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121-124
针对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问题,分析基于全球胜任力的教学现状,根据教学实际问题,提出基于全球胜任力的教学目标,设计了C语言全英文课程在线教学体系。从全球胜任力的4个维度出发,介绍如何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全球挑战和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培养中小学生全球胜任力越来越重要。中小学模拟联合国课程是培养中小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保师附校积极开设模拟联合国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制定符合学情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式议题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国际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相似文献   

10.
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其特征是依托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其定位是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指向是形成以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能胜任创新型教育的教师队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就学体验调查数据,分析了硕士生在地国际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这些经历对其全球胜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硕士生读研期间都有在地国际化经历;其中,与国际人员交流、参与国际化主题研讨可以显著提升硕士生的全球胜任力;做外文学术汇报、与外国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有跨境经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分析发现,在地国际化不能取代也无法超越跨境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仍是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树立在地国际化培养理念和政策自觉,拓宽在地国际化资源的供给与宣传,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理念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持续推进指向胜任力培养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俄罗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秉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俄罗斯高师院校积极探索“胜任力导向”的教师培养,构建由一般文化胜任力、一般职业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组成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的现实难题。俄罗斯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提出“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任务”为纽带组织教学落实行动导向,并以“任务完成度”作为胜任力评价工具,强调体现对话理念的师生双向“反馈”。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建设,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召开,年会以“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为主题,对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发展、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特色高品质学校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作为直接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主动投身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扎实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为着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图景奠定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OECD发布的PISA 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强调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在全球胜任力教育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教师全球胜任力的要素、结构及其测评工具仍缺乏相关研究,且现行教师全球胜任力培养课程未能与评价对应,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开发了教师全球胜任力学习连续体GCLC。它兼具评价与培训功能,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科学性及融合性等特点,对我国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育具有借鉴价值:一方面,要注重构建教师全球胜任力结构模型,创设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路径,在跨学科学习中培育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重视反思和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一步。高校应责无旁贷成为国家培养、造就、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的坚强阵地。对标国际组织人才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探索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此推送更多优秀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强音,提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以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为抓手,力图通过梯度性的课程体系、长程式混龄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筑一个致力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特区”,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全球胜任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参与国际赛事志愿服务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对10名参与某国际赛事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其全球胜任力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发生了积极变化,体现在文化认同、世界知识、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开放与尊重等方面。首先,得益于高强度赛前培训,志愿者的世界知识和跨文化理解水平变化最为显著;其次,志愿者全球胜任力态度与价值观变化程度居中,这源于志愿者的高内驱力和赛事期跨文化交际环境;最后,国际赛事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全球胜任力技能,但囿于期限较短,其影响程度较小。基于研究结果,研究提出应提高服务性学习活动的比重、开设世界知识类课程以及创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进程呼唤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施精英计划,从目标、课程、师资、模式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色构建;努力实践探索,从变革课堂、“VR+”课堂、自主课堂、行走课堂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实践;聘任本校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行业精英、校内外“小老师”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建设;评价跟进,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促进机制;交流合作,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衔接贯通。  相似文献   

19.
目前酒店集团高端人才匮乏,如何正确选拔和培养好总经理的后备人才,已成为饭店企业连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元酒店集团成功的后备高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值得其他中国酒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同时,笔者提出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养课程、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和完善培养激励机制和利用品牌形象留人等四个方面完善后备高管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梁杰 《成人教育》2021,41(1):52-58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基于国家政策走向和已有的理论架构,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胜任力模型。教育是实现农民职业化和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为更好完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与责任,服务社会,涉农职业院校必须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这项牛鼻子工程,构建与职业胜任力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平台+岗位模块+衔接项目”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