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组织变革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分析、学校变革与重建策略、教育变革的三阶段解析、中央集权式教育变革失败分析以及学校变革的基本框架构建等高等教育变革的特殊性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小学学校组织的科层取向和行政化运作机制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发展需要形成自我意识,需要突出对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的尊重,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自上而下的赋权成为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而教师成为自我发展的策划者和承担者,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实现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3.
学校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持续发展,而我们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学校组织和成员对变革有着天然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学校变革内部阻力源的分析,提出了克服变革阻力的策略方法,以期建立良好的学校发展与变革环境,保证学校组织变革的正常进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变革背景下的教师压力是影响教师参与变革及教育变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压力的应对不应只靠教师个体,而更应从组织角度构建应对策略。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应在对教师压力源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变革压力下的教师态度和行为,并从教育变革价值的正确把握、教师应对变革的能力提升、良好组织环境的营造和缓解压力的技术支持四个方面着手形成具体实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与学校组织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是当前学校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工作任务、教职工、组织结构、教育技术四个变量提出了变革要求。为了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学校组织变革应采取如下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确立校本管理模式;变革学校领导方式;建立新型的合作教学文化;倡导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变革,教育要随之而动并积极推进教育自身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内容变革的时代要求;要将代际教育纳入教育指向变革的视野;教育方针变革应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呼唤学科教学的变革;思想教育变革要研究并适应可持续发展新的伦理建构;学校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应以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学校建设和变革;教育要从惯性发展向科学的创新发展转变,酝酿并实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变革;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主题,通过教育变革推进中国教育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7.
学校理想是一个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前瞻性的概念。成功的学校变革和发展需要以教育理想为前提。确立今天的学校教育理想,一方面应关注当下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应站在未来教育价值立场,审慎地去勾划、塑造当下的学校教育实践。学校通过变革寻求卓越发展,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蕴的教育理想,需要学校组织主体在充分理解教育理想与当下教育改革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学校教育理想充分的远见、执著和热情。  相似文献   

8.
范敏 《现代教育论丛》2013,(3):93-96,47
"学校变革模式"与"学校变革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变革机制要素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变革模式,根据学校变革过程中变革主导机制与辅助机制的差异可以把变革分为外生型、内生型、联合型三类变革模式。对于变革者而言,要注意适时调整各种变革机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不同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进入智能时代,学校管理亟须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进。学校管理变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化管理创建新型学校、培养时代新人、改变教育面貌。当前学校管理变革中,依然存在认识、实践与文化方面的三重困境,主要表现为没有正确认识智能时代对学校管理变革的深刻影响、人与智能产品的关系失衡、固守学校传统变革模式和忽视变革文化的挖掘与培育等。推进智能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需要学习智能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变革实践;利用智能工具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效益;培育变革文化,形成自我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们总是倾向于从变革过程的复杂性谈论学校变革的复杂和困难,却极少从其他角度考虑学校变革的复杂和困难。文章试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学校变革困难的组织和行为原因。正确认识学校组织内部的自身行为是导致变革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使学校组织各成员尽力减少或者避免影响变革困难的行为。积极推进学校变革。  相似文献   

11.
教育战略变革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常加以注意的问题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实施变革管理 ,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教育战略变革的各因素的分析 ,得出一个掌握和引导教育变革的模式以助于提高教育变革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本末倒置问题,使得教育不能很好地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要提高教育质量,突破应试教育瓶颈,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回归教育本真,就需要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教育服务模式变革。从未来社会教育需要出发,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立足基础教育,放眼高等教育,从教育一体化角度审视和研究我国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其目标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让教育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让人类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中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从学习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系统、教育模式等角度论述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路径与策略,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推动,既要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也要强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只有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云班级"的出现提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班级变革新挑战.班级是教育性组织,其变革可以借鉴组织变革的框架,即组织要素的革新.班级变革表现为班级目标、内外部管理结构、人员和技术的运行时空等要素的革新.目标变革需坚持教育学立场,回归班级的教育属性,实现整体育人的班级核心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结构、人员和技术的运行等,则需要组织理论的指引,变内外部管理结构为资源保障变革,变运行时空的挑战为机遇赢得变革.  相似文献   

15.
迈克尔·富兰通过《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以及《教育变革新意义》(第三版)、《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等一系列教育变革著作,形成了包括教育变革的动力、复杂性、内在机制和学校管理者的道德使命等在内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以及影响教育改革的各种因素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组织变革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其中大学组织主体的变革是关键。我国公立大学组织的变革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从这一宏观背景出发,对我国公立大学主体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我国公立大学组织变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本文提出要时刻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及目的,并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提出质疑,从更深的变革角度思考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提出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的观点.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的差异,因此存在主体间的目的和利益差异,本文揭示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不同主体的关系及利益关系,依据系统变革和利益变革的观点,阐述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策略和方法.在本文中,对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形态、功能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数字校园推进策略变化,从微观的视角提出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与方法,提出了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应该成为变革的主体,政府、机构、专家要不断转变自身职能,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促进教育系统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育生态的价值取向和研究视角,学校变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生态过程,是学校生态流量和学校生态格局同时变化的过程.学校变革动力源自学校病理和学校愿景.学校病理是影响学校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系失调.学校愿景是反映学校生态主体内心渴望,描绘学校改革目标的具体图景.学校变革过程可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变革机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在实践中已呈现三种趋势:维持新课程改革现状、回归到传统教育和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合理的选择,但需要生成学校的变革动力来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政策调整来营造良好的变革环境:通过领导转型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通过教师发展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师资力量。促进新课程的“深度变革”需要:通过学习与探索来发展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通过交往与对话来整合学校系统的变革力量;通过评估与调整来逐步完善新课程。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浪潮。20世纪,世界范围的本科大学发生了深刻的组织功能变革: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运用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理论考察可以发现,这两次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现象存在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现代大学组织的功能变革提供了合理性前提和合法性基础,扮演了"探路者"和"催化剂"等角色;其本身又是整个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