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生及家长的补习需求决定了补习教育的市场。当补习教育的需求旺盛时,必然刺激补习教育市场的发展。通过分析湘潭市中小学生的补习需求,了解目前补习教育的需求动机及原因,为建立健康和谐的补习教育提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战前的职业补习教育过于重视商业补习和学校教育形式,存在教学配套措施缺乏等问题.抗日战争期间,职业补习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变,重点实施了工农职业补习教育,针对特殊群体开展职业补习教育,成立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对伤残军人进行职业补习.其启示在于: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3.
课外补习又称"影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有关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的辅导或培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发现,学历社会的社会环境因素、课外补习本身具有的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功能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文化资本的追求是促使补习教育滋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课外补习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产生激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矛盾以及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社会效应。鉴于此,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理性教育观;另一方面,需实施政策调控,抑制补习教育再生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兰州市N区的2所补习学校的4—9年级的48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并对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接受补习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成绩;学生对补习教育的需求广泛存在;补习教育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补习教育的广泛存在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膨胀的补习班可能阻碍课改的深入实施,但补习教育的红火更多是人们对课程改革不理解的结果,因此很难通过排除它促进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补习教育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家长、补习教师双方围绕不乏优点的补习教育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供需系统,客观分析这个系统才可能更有效地解决补习教育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扩大补习教育范围增长职业准备年期广设职业教员养成科补习教育补习教育所占的地位、似不宜仅在初级中学段中、按初等教育段说明八、对这年长失学的人、宜设补习学校、而学制系统图内、则位于初级中学段中、鄙意拟将补习二字、从写、另立一行在旁边、其  相似文献   

7.
曾晓东  周惠 《教育学报》2012,8(6):103-109
"补习"作为家庭为子女课后学习做出的安排,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社会现象,并对公共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国际上对补习教育的系统研究相比,我国大城市补习现象普遍但调查研究缺乏。针对北京市城区四、八年级课后"补习"的抽样调查说明,小学生课后兴趣班学习的比例高于初中生,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课后补习的主要目的。家长对补习教育的热衷来自人类决策行为的缺陷。尽管只有初中生每周一次的数学补习显示了显著效果,但补习仍成为普遍现象,家庭平均每月花费千元用于补习。政策干预家庭补习行为虽然有一定空间,但政策在应对有深厚社会文化基础的家庭行为时有其自身的缺陷,期望以突变的方式更改公众选择不具备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补习教育在国外称之为"影子教育",是指具有市场性质的课外辅导。近年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家长在公立学校的经济负担减轻,越来越多的家长把经济开始投入到补习教育中,补习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本文就补习教育的特点,分析了补习过热引发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补习教育不陌生也不可忽视,补习教育在家庭教育支出中占一定比例。而政府往往对补习教育进行管制并不提倡。但补习教育活动却一天天蓬勃起来。为全面认识补习教育以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我们有必要探究如下问题:补习教育到底有没有市场,人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补习教育?城乡间地区间补习教育有无差异?政府应如何调整对待补习教育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应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的徵求而作(上略)我所要说的意见,是根据次列的几个问题,希望得一个相当的解决: (一)成年补习教育的一般目的和设教的分类是怎样? (二)实施成年补习教育时,对於各类教育,应如何联贯?如何利用? (三)成年补习,何以教育必要?要设补习学校,应该有若干种? (四)实施成年补习教育时,对于师资,经费两项,有没有格外简便的方法,来补助公家能力之所不逮?除去对於上列四项问题,说明一些意见,此外关于乡村教育的,还有一篇“富教合一主义”的杜撰不通的题名和文字,(载本刊一○八期)关于都市补习教育的,还有一篇“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职工补习晨校”的暂定教学  相似文献   

11.
By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policies to financially sup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eorgia,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systematic spatial disparities that exist in a context of formally equal competition. The author uses a mixed-methods design, combining quantitative evidence on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Georgian university applicants in 2005–2009 with data obtain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ural families and with policy-makers, to understand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attend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ir prestige and location, as well as inequalities stemming from existing policies on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funding. She suggest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funding is apparently fair, as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incur the same average out-of-pocket tuition costs. Behind the façade of the fair outcome, however, lie serious spatial inequalities based on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the residential origin of higher education applicants, tuition costs, public funding allocations, university locations, and prestig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urban applicants apply, and gain admission, to more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which charge higher tuition than the universities where rural applicants enrol; urban students also manage to obtain higher proportions of the public tuition grant than their rural peers. Thus,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purchase higher education of different quality for the same out-of-pocket costs, with urban students being more privileged and rural students relatively less so. Exacerbating this injustice is the fact that rural residents in Georgia earn half of the average urban income.  相似文献   

12.
城乡家庭相对成本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际上是不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的无差异收费制度。这种制度因城乡家庭收入水平不同,却形成高等教育相对成本的差异。本文通过对陕西高校1992年—2004年收费标准与城乡家庭收入的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家庭。这样的教育收费制度,使城乡孩子在入学机会、专业选择进而在未来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并对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产生了较大冲击。因此,高等教育应在进一步完善助学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实行高等教育差别定价策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途径,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仅以大学生学费来看,用所有大学最低学费标准5000元计(在我国统一招生的2200多所大学中,学费只有5000元的不足四分之一),这一项,就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2%,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5%(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一条线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比例不超过20%,即假定高等教育成本为2万元,学生的学费最多为4000元。  相似文献   

14.
China’s urban–rural disparities are a fundamental source of China’s overall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with data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at variou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interrogates China’s current policies together with the socio-politic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underlie them and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schemes to support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Based on China’s experience, it challenges market transition theory’s claim and debates the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hich postulates that expansion of education will reduce inequality. Believing that the educational gap is only part of China’s urban–rural disparities, of which many resulted from soci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t calls for changes to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an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private financing mainly through tuition fees.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是公办和民办高校产权差异和学费制度差异的反映。公共财政不足造成了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市场功能定位的分化。这导致学费定价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差异与质量的差异不对称、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扩大、学费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其指导思想,其不利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学生,其社会福利效应逐渐降低。在公共财政能力已经增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该取消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消除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175所普通高校4.7万名2007级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农村子女就读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较多,而"211"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城市子女占多数;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对其所读大学达到"满意"的比例更高;择校时,城市大学生更看重"父母、家人或其它亲属的影响或建议",而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学费和生活费用因素"。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大学生择校的有"高校自身的特征"、"外人的影响"、"地缘和学缘"和"高校招生宣传信息"等4个主要因素,而影响城市大学生择校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高校自身特征"、"地缘、学缘和特殊项目"及"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渠道的特点,主要包括政府财政资助、学费、捐款、学校经营创收等。其中,政府的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学费是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部分。探寻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的构成及其特点,将对改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化的局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Private tuition is an issue of growing concern and is practised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lthough it has certain positive effects, it imposes a considerable financial burden on parents and often gives rise to abuses.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focuses on the primary level, addresses a number of questions, such as the extent of the practice, its implications, the various forms that it takes, attitudes towards it, why children take private tuition, why teachers provide it, and policie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The discussion ends with a plea for more research on private tui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在高校招生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何使得高校招生在操作中既能体现其公平性,又能为高校有效地招揽到合适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招生讨论的一个焦点。高校招生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录取计划中的地区差异、自主招生选拔中的偏差、高校收费制对公平性的制约以及城乡受教育机会悬殊等方面,应着力探究高校招生公平的补救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不同收入的城镇居民年均收支与大学年均学杂费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低、中收入层的年人均可用于学杂费支出已分别于1998、2003年小于高校的年均学杂费。预测显示,中等偏上收入层将在2013出现该情况,届时将有80%的城镇居民在上大学方面会因学费过高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