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姆》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大背景,本文从英控印政策、民族气节和异族通婚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因素。吉卜林在英国文学史上仍是个十分有争议的作家,解读他的代表作对于完整地解读这位大师也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吉卜林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他的印度题材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矛盾及困惑伴随着吉卜林的一生。一方面吉卜林在印度长大,对印度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另一方面,他是大英帝国的子民,他希望印度能接受英国的教化。吉卜林的双重身份影响他的东西方文化观。文章以文本分析为主,从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表现的主题分析吉卜林东西方观的矛盾及二重性。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将在《伊姆雷的归来》和《野兽的烙印》中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观将在《普伦巴葛的奇迹》和《基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作家与其父亲的伦理关系实际上是两代人心灵碰撞的关系。父爱对作家人格的影响是随着父子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父子和谐,作家继承父亲的事业和人格;父子对立,作家可能违背父愿,愈坚定自己的学选择;父子分离,父爱缺失,作有可能在学上创造辉煌。  相似文献   

4.
Imperial British India is the point of origin for protagonists in both Frances Hodgson Burnett??s The Secret Garden (1911) and Rudyard Kipling??s The Jungle Books (1894?C1895), two influential children??s stories in which late Victorian notion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nature converge with those of national and imperial identity. In Burnett??s The Secret Garden, Mary Lennox, orphaned in colonial India, is restored to health only as she is ??schooled?? in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Kipling, meanwhile, finds the imperial setting a fine and fitting place to raise his hero Mowgli. In both cases the young protagonists develop physically, spiritually and socially in classrooms of nature outside or parallel to mainstream cultur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different ??escapes?? offered characters in these works, while tracing the contours of class structure, gender, family relations,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d imperial identity as experienced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5.
基于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探讨他对死亡的深刻描述和人生感悟,可以了解他的生死观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他的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7.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9.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十月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打工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体现了作为一个由农村打工仔成长为城市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和对漂泊的反抗意识。他通过文学创作改写着自己和打工群体"乡下人"、"打工仔"的身份,谋求更高的身份认同,这对作家的艺术创作提升和现实身份重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的杂文作品的阅读、分析、研究,探讨他的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艺术性,进而使我们加深认识这位特殊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我国现代文学及文学评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被普遍认为是左翼作家,是一个表达了穷人愤怒的。愤怒的作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在今天看来,他还是一位有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忧患意识的伟大作家,这一点可以从他晚年的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得到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14.
首先,老子“域中有四大”的提法表达了他的生态世界观,这为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尊道贵德”和与“无为”相应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则蕴含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最后,通过分析“小国寡民”的深层意图确认了老子的生态伦理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怪诞讽刺作家,他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其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作品中大量运用各种怪诞手法,如美善的丑恶化、熟悉的陌生化、现实的超现实化、人体的变形等,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震撼身心、净化心灵的艺术冲击力。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散文作品中描述和呈现了赫哲族冬季捕鱼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在"不浪费的人类学"视野中,作为本土话语书写的赫哲族作家作品呈现出文化主体的主体权与表述权和谐统一的民族志特征,本族群的作家作品是该族群民族志"不能浪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规律思想是其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详细论述其逻辑思维规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各个规律的地位,最后探寻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矛盾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蹊 《海外英语》2012,(6):185+187
Most of us know The Great Gatsby written by F.Scott Fitzgerald.Through the novel,the writer shows us how Gatsby pursues his dream and his dream finally is shattered by his death.Gatsby’s tragedy comes from the society of that time.The writer wants to disillusion people.Don’t be Gatsby.Face the real life and try to find the courage and hope for life.  相似文献   

19.
北岛论     
从人们对北岛的误读与隔膜及其与文学史之间达成的合谋着手,阐释了恢复“《今天》派”命名和重勘北岛文学版图之必要;以流亡为界碑,梳理了北岛流亡前的“废墟诗歌”之得失,同时从“常”与“变”之辩证关系的角度,详细地解读了北岛流亡后的“流亡诗歌”,归纳出了它们在思考诗人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流亡者对祖国的深厚爱情、揭示生活与幸福的不真实性、个体话语存在之可能和难度、质疑本体论和逻辑世界、返乡的坚定指向及其困难等方面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蔡智恒以通俗小说的套路来写现代的爱情,他的小说结构明晰,有纯情意味,也很有情趣,是写给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看的。对爱情的精致化描摹,对理想的执著寻找,对生活细节的把捉,表明蔡智恒是一个有功力的作家。蔡智恒的不足在于写作视野比较狭窄,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如何从"三流"向"一流"、"二流"转化,是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众多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