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卓颖 《海外英语》2012,(18):151-153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选择的过程。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语境顺应的过程。该文意在探讨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力并试图在此理论上建构能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左立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62-164
翻译是架构在两种语言以及文化基础之上的交际活动.文化语境在此交际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忠实地解构源语文本和准确贴切地用译入语表达原文的思想,都离不开对翻译文本所处语境的阐释.首先对语境理论发展做总体的简要回顾,然后结合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分析文化语境和翻译教学的关系,并以此进一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言的选择性和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建立了顺应论关照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的过程分析框架,引入关联认知机制,提出关联顺应原则。从语言内、外环境两个维度上论证了立法文本翻译是译者在推理机制作用下通过语境假设,在语言本体以及交际者、认知、文化等社会语境因素上对原语和译语进行双重选择与顺应,从而优化语境效果,并最终借助各种翻译明示策略重塑原语信息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这种语言现象在不同的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非文学文本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实用型翻译,话语标记语在其中的功用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基于此,首先对话语标记语及其特点进行探讨,然后针对非文学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重点讨论话语标记语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 一词滥用常引起争议,有些学者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多年来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在翻译实践中引起译者的重视。为了彻底扭转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 的滥用,本研究以翻译规范论为出发点,客观、深入地分析shall 在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使用的失范情况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立法文本翻译工作的具体情况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活动中,从关联性、经济性及中和性三维一体考察文本翻译的语义互文性,突破既往规定性、精确性的单一认知翻译模式,展开其描写性、可接受性的动态认知翻译模式研究,对丰富和完善文本翻译语言互文性探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脱离了语境要想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了语境,意义本身存在着多义性和歧义性。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抓住原文的意义。本文通过把语境分成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了翻译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示语的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越来越深入了,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也多为错例的分析,少有理论探讨以及具体翻译方法。针对此现象,文章以德国功能派的文本类型学为基础,探讨了公示语的文本特点及语言功能,并根据某些学者的"含混分类"和"单一文本功能"提出了一些见解,指出了以平行文本为基础的具体的翻译方法,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译者在十九大报告翻译过程中,借助诺德(Nord)的翻译文本分析模式对原文本进行了分析,根据卡式结构转换理论,重点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结构转换问题,并针对这些翻译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文章中,作者尝试以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的翻译过程。以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字幕翻译的翻译纲要,并采用诺德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原文和译文中的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最后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为其提供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13.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92):10-11
传统译论将翻译活动置于文本层面,即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受此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丧失,创造性受到抑制。现代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在交际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层面对郑振铎《飞鸟集》进行分析,通过比对英汉词汇的意义差异,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  相似文献   

16.
对伊格尔顿作品中的互文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了字典和文本互文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著作翻译中文本间互文关系对确定概念、短语和影响句子结构固定搭配的积极作用;通过系列译例分析了译者借助互文关系进行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也带动了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更多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旅游,由此,旅游资源文本翻译日益重要。基于语言模因论视角,当前国内旅游资源文本英译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寻找民族化、多元化、积极的翻译策略,实现精准旅游资源文本翻译,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更好发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特别关注旅游资源文本翻译,该文主要是基于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源文本英译偏差与翻译策略展开分析,以益阳市作为例子,希望为益阳市旅游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罗娜 《海外英语》2012,(3):133+16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言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文章立足于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探讨方言的汉译英问题,分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和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译论常常对译者作出理想化的要求,希望他们在翻译中尽量抹除个人的痕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一个有能动性的主体,译者在翻译中的各个步骤其实都会烙上个人的痕迹。文本选择是一个社会性和具体因素结合的过程,其主要决定因素也是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