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2.
综“累”字别解《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汉语大字典》:累lei《集韵》伦追切,平脂来。微部。1、绳索。也做“缧”。《庄子·外物》:“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成…  相似文献   

3.
"累臣"辨析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注释:“堕军实而长寇仇:抛弃了俘虏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军实,指兵力,这里指俘获的秦军三帅。”显然,这里把“堕”解成抛弃,把“军实”释为俘虏了。仔细推敲,此种解释不尽妥贴。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堕”有二音:①读du(?)时,解为落、掉下来;②读hu(?)时,解为毁坏,这个意义又写作“堕”。由此看来,课  相似文献   

7.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9.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当是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课本末加注释,人们对此的解释又不相同。《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新编高中古文注释评析》和(高中第六册语文参考》等都把“齿危”译为“牙齿松动”或“牙齿动摇”。对此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危”字没有“松动”、“动摇”之意,而且“齿”字在此也不是指“牙齿”,它指的是“岁数、年龄”,因此“齿危发秃”说的是年龄大,头发秃了。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能够言之成理,但仔细考虑,又觉得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引用僻经·大雅·灵台》的诗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对此句,课本注释为:“百姓筑作,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把“不日”解释为“不到一天”。查1988年版的《辞源》,此句解释为:“不久”,“言其完成之速”。到底哪一种更准确?再查资料,笔者发现,这两种解释都不准确,原来前人对此早已有...  相似文献   

12.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金人十二”语出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句中“金人”一词,应怎样解释,语文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①铜人说。过去的选本和教材多持此说。现行中学语文课本虽未对“金人”作出解释,《教师用书》中的译文也未翻译,但认同传统解释之意则不言而喻。②铁人说。某些选本如天津古籍书店1981年出版的《文白对照古文观止》一书,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16.
“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同,脩”,历来被解释为:“高,长”。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修”字注释⑤为:“高、长”。其例句有:《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淮南子·齐俗》:“短~之相形也。”我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邹忌~八尺有余”的“脩”与“短~之相形也”中的“脩”相提并论值得推敲。“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字,中学课本注释为:“长,这里指身长。”这优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释,因为它注意到了该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七年级历史课本在讲到北宋灭亡时有这样几句话:“1126的,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京都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徽宗和宋钦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杖、天下府州图、典章、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也写道:“靖康耻,犹未雪。”那么,汴京是如何陷落的?靖康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钦二帝的命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旬中的“鹑”字,中学语文必修课本、读本及各类教参,甚至有些名家都解释为“鹌鹑”。笔者认为不妥,此处的“鹑”字应解释为“一种大型的猛禽,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