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有关静态唇读的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涉及语音特征、麦格克效应、面孔识别、神经生理机制等方面。但从有限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静态唇读和动态唇读都能表征自然运动的语言,两种条件下大脑皮层参与唇读加工任务的状况是类似的。今后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内容、研究方式、加工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为聋儿唇读(或语言)训练服务。  相似文献   

2.
聋人和普通人在唇读的过程中大脑的很多区域都会得到激活。本文主要回顾和分析了国外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术对唇读大脑机制所做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唇读激活了大脑的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听觉中枢和语言中枢。大脑两半球在唇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主要取决于不同唇读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对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来说,唇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唇读需要对口形进行观摩,这就需要口形模仿,想要把唇读做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做好相应的口形模仿训练。对于语言发展来说,唇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感知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把口形模仿作为唇读训练手段的第一步时,必须对口形模仿行为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口形模仿在双语唇读语音训练中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介绍口型模仿的定义与过程,结合笔者自身的语言训练经历来分析口形模仿在听觉障碍儿童汉语与英语语音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年龄、性别和语言级别三方面探讨听障成人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以听障成人为被试,以汉字、词语、语句为实验材料,采用视频-图片匹配范式,测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被试汉语唇读理解的正确率与反应时。结果发现:(1)听障青年人的汉语唇读理解正确率显著高于听障中年人与老年人;反应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听障青年人、听障中年人与听障老年人。(2)听障女性与听障男性的汉语唇读理解正确率与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3)听障成人汉语唇读理解词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语句和汉字;语言级别的反应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词语、汉字、语句。研究结果表明:听障成人的汉语唇读理解能力有年龄差异,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无性别差异;听障成人具有汉语唇读理解词语优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切脚语特点的探讨,即对此类词的词形、词义、语音的综合分析,得出推论:所谓“切脚语”,实质上就是古语或标准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向口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缓读”的作用,而分化为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表达一个不可拆开解释的词义,其词义又与一个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密切对应的、特殊的联绵词。它不过是联绵词的一个小类。其形成原因,应当是雅语向方言,书面语向口语,汉语区汉语向非汉语区汉语言语演变过程中的分化现象,是不规范言语与规范语言,记音词与意音词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唇读解码在听障学生拼音文字阅读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尚未可知。本研究选取154名听障大学生和97名健听大学生,采用汉语唇读测试与阅读理解能力测试,深入考察两类群体在阅读理解中汉语唇读解码的作用。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阅读理解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大学生;高唇读能力组听障大学生阅读理解得分显著高于低唇读能力组,但是在健听大学生中,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汉语唇读能力影响阅读理解,汉语唇读能力高的听障大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较高。即在阅读理解中,高唇读能力组听障大学生解码能力较强。听障大学生在阅读理解加工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唇读内在强力支撑着听障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而健听大学生更多采用自动化加工策略。研究建议,在阅读理解中,要加强唇读口形、语音、语义与书面汉字字形、语音以及语义之间的关系,实现阅读理解活动中形、音、义的转换与联结。  相似文献   

7.
“角里”的写法与音读是学术界长期聚讼不已的问题之一。│k│组声母(舌根音)和l声母(边音)为什么能互相转换?牵涉到音韵学的一桩公案———即上古汉语究竟有无复辅音。本文认为转换的原因在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其不同于一般的异读,而且与前人所谓的缓读、急读也不尽相同。汉字“六书”中的“转注”,也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有关。此种现象的产生早于“反切”的出现。产生音节失落与增生的原因,除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还有雅言与俗语的不同。黄侃先生的“叠韵互音”说亦曾用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古人一向重视读对于写的促进作用,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来都被奉为学写文章的明训。清代散文家姚鼐说的更明白:"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①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古人  相似文献   

9.
时下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浅读、虚读、窄读文本的现象.教师采用“追问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情味,可以挖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运用“追问法”教学:一是追问朗读,轻重舒缓传达语言的情感倾向;二是追问浅答,由浅入深破解语言的语义密码;三是追问虚答,披沙拣金挖出语言的真情实意;四是追问窄答,放宽视野挖掘语言的情感富矿.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音节词素化是指从外来词中分化出来的某些音节代表整词意义参与构词,从而获得词素资格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求简心理和经济原则的需要,也是汉语特点和构词规律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上上联读汉语双音节的音变读音是墨西哥汉语习得者习得汉语语音的一个难点,为找出墨西哥汉语习得者上上联读双音节变调的偏误规律,对比分析男女两名汉族人与四名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19组上上联读汉语双音节的发音声学数据,发现墨西哥汉语习得者上上联读汉语双音节的音变读音前一音节的正确率共占上上联读总音节数的68.42%,后一音节的错误率占总音节数的11.84%,偏误率88.16%,根据后一音节的偏误类型上的比例,列出了如下偏误类型降级序列:调域偏误(起点、拐点、终点偏低〉起点、拐点、终点偏高)〉调型偏误(拐点偏高〉终点略低)。  相似文献   

12.
案例描述 1.学习g、k、h读音。(出示课件,看画中藏着哪个字母宝宝,师分别教读,再齐读检查。) 2.学习拼读音节。(新内容是学习三拼音)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外来词音节词素化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音节词素化是指从外来词中分化出来的某些音节代表整词意义参与构词,从而获得词素资格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求简心理和经济原则的需要,也是汉语特点和构词规律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音变化、词义分化、音译外来词等原因,汉语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使得词义分化等产生的同音词之间的用法和意义出现相近或交叉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同音词的混用、误用。为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可以从语言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对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记号的误用问题进行考察,从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类型、原因出发,探索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美读教学,同字词教学、语言教学一样,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何为“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是美读;以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韵,是美读;充满韵律形式的整体感悟,是美读;传达语音的意态情趣,是美读。一言以蔽之,美读就是将文本中看不见的情气、情味、情理具体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声音形态。这种声音形态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音素、音节、读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能体现文本言语情味的整合体。美读,作为一种高品位的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文体蕴藉的美,获得韵味无穷的美感。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时,侧重于如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课题通过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聋人手语、唇读、中文阅读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基础:(1)手语是语言,有助于促进听觉障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2)唇读是一项复杂的视觉语言认知活动,能通过语音编码进行语音识别,与听觉语言认知具有相同的机理。(3)听觉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尽管在中文阅读与语篇理解过程中认知加工方式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但听觉障碍学生明显滞后于正常学生。据此,我们提出了构建聋人综合语言教育模式的思路,聋校在采用综合语言教育时不可偏废某种语言交流方式,应该根据听觉障碍学生个体的特点或者群体的特点来作出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8.
唇读能力对聋人极为重要,在正常人的在交流中同样起到辅助作用。以聋人或正常人为对象的唇读研究各有侧重,前者在于探索提高聋人交流能力方法的应用性,后者以研究人类视听多通道的信息整合为主,但在神经生理研究中二者也常互为对照以研究听觉损伤与否的差异。当前研究中仍存在聋人被试信息统计非标准化、唇读材料过简单、唇动记录手段单一等问题,今后研究当有所改进,并向唇读中的语义辨析、逻辑判断等高级认知加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英语语音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误区之中,即认为把每个音素发准就能说好英语。其实不然。英语与汉语不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而英语是一种非常讲究重读的语言(highly stressed language),即重音节奏(stress-timed rhythm)类语言。所以,重视英语弱读现象,探索弱读规律乃是眼下说好英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威廉王子和王妃在婚礼上的悄悄话被媒体公布之后,人们不禁感到奇怪。究竟是谁泄露了两位新人的对话呢?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始作俑者是有“读唇女王”之称的杰西卡·里斯。她自幼失聪,却能通过读唇术理解别人的话语。她高超的读唇术,往往让别人忘记了她是位耳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