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方面对“双一流”建设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过程中,我国高校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高校之间办学经费的差距,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运行反馈等共同构成了问题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学者意见和重点高校利益联盟的诉求组成了政策流;我国政府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高度重视、国民情绪以及转型期利益群体的博弈构成了政治流。“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的过程还可以看出,我国重大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政策之窗的开启更多地集中在政治流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扩散关涉该政策能否合理有序地推进。文章以“双一流”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借鉴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推进的解释力,围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描述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围绕横向机制、纵向机制和多向机制阐释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机制,希冀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以"985工程"和"双一流"政策文本为基础,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为国家发展,政策阶段性目标呈高度稳定状态,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7个领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着力点,权威工具则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相较于"985工程"政策,"双一流"政策更凸显了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采用的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面对新形势,"双一流"建设仍存在重点建设身份固化、弱势学科边缘化、建设成效评价标准异化等风险,政府应通过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分离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关系,构建参照性评价标准等途径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4.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的要义对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伴随相关政策的实施,“双一流”建设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面临许多的困扰。实践中,如何处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涵义,如何通过制度学习和政策创新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等重大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层面上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面板数据源,从“双一流”建设前后科研成效差别、科研产出量差别及产出质量差别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学科类“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找出不同学科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制度同构理论从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这三方面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高校学科建设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高层次人才助力“双一流”建设作用更加明显。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研究“双一流”建设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问题,通过重点分析供给方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及问题,最终提出建立T23人才库等机制,进一步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与培养方式,以期更好地推动“双一流”项目建设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怎样评价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对具体开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应强化过程评价,关注高校的建设过程、成长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双一流”建设要聚焦培育培养一流人才、进行一流学术研究的办学土壤,形成健康的办学生态。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新要求,全面影响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省属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优化其师资队伍是我国“双一流”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以陕西省为例,从“双一流”视角出发,以省属高校为对象,分析省属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的困境,提出优化省属高校师资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推进河北省“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应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双一流”建设要靠一流的教师队伍,稳定、有序、良性的激励机制是有力保障。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思我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短板,为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供优化方向,推进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策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实施了旨在提升办学质量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以启动早和投入大而备受关注。该计划首个建设周期已满,评估其政策效应能为改进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收集2012年至2020年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评估“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入选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冲一流”高校、“补短板”高校、“强特色”高校分别实现了其在ESI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目标。展望未来,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应更侧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政策的持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2015年发布大学“双一流”总体方案至今,“双一流”建设成效亟待评估。ESI可以作为一个观测点,通过跟踪检索ESI 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分析大陆高校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变化与成长。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的高校数和学科数都有突出表现,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增加109所、531个,增幅分别为64.50%、82.20%;工程学增量最多,新进了75所高校;其次是化学53个,材料科学52个。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年来学科增量274个,增幅51.6%;新进了15所院校,目前有114所院校进入ESI前1%;15所增量院校进入的ESI前1%学科与其对应的“一流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关联。代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ESI前1‰,从2015年50个增加至130个,除3所高校3个学科来自于非“双一流”,其余均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22个ESI学科领域,目前仅12个进入ESI前1‰。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机制、政策目标、建设任务、改革任务的分析框架,将30 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四个经济发展带,对“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发现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方案存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强调引进与培养并重,成果转化力度、整体重视程度偏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层面有待进一步落实,东部地区建设任务责任主体模糊化等4 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提升地方政策在经费管理、明确建设责任主体及产教融合方面的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非双”高校是补充力量。基于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文章对我国上榜的“非双”高校及学科进行分析研究,从省市、高校类型、动态变化等角度全面探析我国 “非双”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揭示我国“非双”高校及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非双”高校在兽医学的学科贡献度最高,生物工程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增速最快;我国上榜的“非双”学科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理工类和综合类的“非双”高校最多;另外,农林类、师范类、军事类、财经类、医药类等五类也不少,其中不同类型高校的优势学科分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政策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重科研工作,轻教书育人;重政府控制,轻大学自治等问题与偏颇。面对困境,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要做到对"双一流"名单要进一步调整;创新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重塑大学自由之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股潮流,各国或地区相继出台政策来增强大学的研究实力,提升学校的国际排名.“政府主导”、“择优建设”、“立足学科”、“注重评估”、“引入退出机制”等措施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普遍采取的创建政策,这些政策为我国推进“双一流”战略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措施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建立“政策工具—建设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对2000年至2021年我国关于少先队建设的21份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少先队建设有关政策工具呈现以下特征:建设要素维度注重辅导员队伍、少先队理论体系及学科以及活动课程体系建设,政策工具维度呈现权威型政策工具使用过度化,激励型政策工具、象征和规劝型工具使用不足,学习型政策工具使用边缘化以及薄弱环节政策粗疏化等问题。研究提出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加强“政策工具—建设要素”二维关联等政策工具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是“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从“政策主题-政策环节-政策工具”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以“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颁布的考试招生相关的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析理其特点经验,并以此为基点探寻“十四五”时期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所需的着力点。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有政策工具涵盖主题全面、内部环节比例均衡、政策工具种类多元、发文机构规格高、政策等级效力强等显著特点,保障和促进了该政策的稳步推进;但同时也呈现出不同政策主题的政策工具供给比例不均、外部环节关注度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不平衡、发文主体单一、政策协同力低等问题。面向“十四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需着重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环节政策工具供给,优化调整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促进部门协同提升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基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对本科生源质量存在一定影响,38所985高校和67所211高校进一步巩固了生源质量的优势地位;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和19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高校,生源质量均有一定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和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应用遴选出的“985工程”高校建设绩效评价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对我国部分“985工程”高校建设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绩效排名,对当前我国“985工程”高校建设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政策实质上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逻辑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导向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逻辑导向。"双一流"政策采取"上下结合"的优化策略,改进政策工具使用从"单一性"转向"多样化",优化政策决策原则从"指令性"转向"开放性",激发政策变迁动力从"集权化"转向"竞争性",为助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