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针对该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体现实践性“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授课形式上,都  相似文献   

2.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服务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更能关注学生个体,帮助其建立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的实施往往依靠主题牵引与推进。数字创作是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基于数字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主题教学基本步骤是:引导学生设计作品—得到初步解决策略(积累素材)—完善解决方案(技能操习)—践行解决过程(作品展评)—优化解决成效,提升综合素养,其教学模型如图1。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于真实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性特征,通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主题探究形式实现对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的优化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和开展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传统课程设计中,再从课程设计中选择优秀团队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为参加科技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实践活动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主线,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做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生活数学”等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它直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注重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项目式学习是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形式,目的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2023年中考浙江台州卷第24题的命题实践为例,通过选择项目素材,模拟学习过程,设置项目任务,探索通过任务达成水平评价学生抽象能力、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被正式确立.数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既是素养导向下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方式,也是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下高效的教学形式,还是表现性评价下学科活动发展的基本样式.数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等现实问题,活动过程指向数学地分析与解决跨学科问题,注重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的学生体验.在设计与实践跨学科活动过程中,需要拓展跨学科领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研究规范,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要重视落实活动的设计规范、效率保障以及科学评价指标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卞静 《广西教育》2013,(5):22+68-22,68
"综合与实践"(原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领域不同于其他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知识点,其素材是来自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凡是能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或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素材。  相似文献   

12.
张杨  郭玲 《湖北教育》2024,(2):43-44
<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素质。笔者以自主开发的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编钟定韵”为例,阐述这类课型的设计思路与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小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唯一活动方式,但"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须"在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引导学生体验与他人平等交流、开展合作探究的乐趣,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拓展了学生思维,丰富了课堂的情趣,师生在活动实践和问题解决中获得了合作带来的快乐体验。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  相似文献   

14.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指多个专业围绕一个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这种实践课程与传统的实践课程相比,更能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是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各自专业应用能力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对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设计理念、实施流程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王利凤 《小学生》2023,(6):88-90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即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与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依托项目化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活动的形式,更注重儿童在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和创意物化的意识,在活动中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与综合的应用,能拉近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距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意味着"数学+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课应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践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制订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个性化实训任务,学生课前通过课程微视频等相关资料学习,课中学生自主实践、教师点评,课后教学反思等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此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此类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基础差异大、实训课时有限所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综合能力欠佳等问题,达到了有效内化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STEA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STEAM教育都强调跨学科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工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文章尝试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融入价值、融入可能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STEA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选择设计制作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丰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式,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产生大的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由于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编排量较少,教师从内容选择开始就感到无所适从;对综合与实践活动如何组织和实施,缺乏成功经验的指导,容易流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