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系统结构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考虑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对自身的阻滞作用及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时其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对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问题,从而得到模型的稳定结点,即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最优态势,并对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发展演化态势进行了结构仿真,研究系统中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演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因素创生、植入机制入手,研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时机、程度的把握问题.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分析当政策、市场等环境变量发生变化时的利益主体、利益流动链的创造与断裂以及利益再配置;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GERT模型,研究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给予支持时各种方案的作用效果;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行为博弈,为政府合理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随机网络模型(GERT模型)的相关内容,构建博士后人才成长的基准模型,并以南京地区各高校博士后人才成长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求解,得出现行博士后制度影响下博士后人才成长的概率为1.968 4﹪。进一步的,构建博士后人才成长对比模型,经计算发现,在更为完善的博士后制度影响下博士后人才成长的概率提升至2.780 8%。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世界各国都把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梳理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存在问题,总结国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经验,提出以“遵循青年人才发展规律,激发原始重大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完善新时期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和环境4个二级指标共27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相关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资源与投入、环境、效能3个主要因子,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基于此评价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进行排序评估,对比发现广东省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曾婧婧  王巧 《软科学》2017,(8):25-30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才政策、产业集群政策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政策共计3463条,考察了这些政策对于各省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与区域创新能力正相关,而专门针对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政策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不显著,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界定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湖南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可供操作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模型,探究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金扶持可以促进开放式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作用,政策扶持的调剂效应不存在。结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放式创新模式应用的现实,建议各基地发挥宏观调控优势,提高需求端与供给端技术交易的匹配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设定合理的政府资金补贴强度区间,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为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视角,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机理,并划分出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运用多主体仿真的方法,构建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进的仿真模型,对其演化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政府扶持性资金在网络演化初期效果显著,随着演化的推移,反而会遏制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发展;(2)扩大风险投资的投资规模对网络演化效果最为明显,但实现周期较长;(3)知识产权评估中介、企业信用评级中介等网络中介节点可以促进网络中的信息共享程度,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外创新型中小企业实践及理论研究热潮与中国实行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背景,研究韩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界定特点、评价指标与模型、支持体系和扶持政策的效果,并提出可借鉴之处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在不同阶段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不同阶段的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尽相同:在科技研发阶段,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RD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创新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客观分析地方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宁波大学以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他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以江苏为研究对象,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人力资本分类模型计算科技人才贡献率,在构建科技人才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科技人才开发绩效进行评价,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江苏13个地级市科技人才开发效率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提升江苏科技人才开发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MRW(1992)模型,将企业研发投资分解为自主创新、国外技术引进模仿和国内技术转移,利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0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德英  韩伯棠 《科研管理》2016,37(11):107-118
信息化手段和交通便利的结合揭示了电商运营模式的虚实结合本质,综合运用机制分析、BP神经网络、空间计量经济方法,探寻电商运营模式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对空间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存在显著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信息化、交通便利度与区域创新间呈指数函数关系,两者的完美结合显著增强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信息化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呈现显著增强且稳健的促进趋势,显著增强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便利度却呈现显著减弱且不稳健的促进趋势,对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不显著。提出从顶层设计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及监管,注重技术经纪人、专家库的培养与使用,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濡染模型,将技术购买及网络嵌入变量引入区域知识生产函数,基于我国2006-2010年省际技术市场交易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省际技术购买、网络嵌入与区域专利产出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研发投入、知识存量等要素相比,省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产出未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2)技术交易网络嵌入的凝聚力机制对区域专利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而网络嵌入的结构对等机制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各区域主要通过模仿网络结构相似区域的创新行为获取知识溢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及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对已有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结构方程、粗糙集理论和数值转换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改进后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可以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不符合突变级数要求的指标进行信息和数量的双浓缩,同时综合评价结果具有绝对含义。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关数据,应用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对全国省市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得出了各省市的排名情况,同时也验证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过程的角度,结合创新政策工具、技术生命周期构建三维分析框架,以广东省2008—2016年间出台的96项涉及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本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已颁布的有关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以规范性和约束性政策为主,可操作性政策相对缺乏;重视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人才评价、人才流动和人才保障的关注度不够;重视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少使用需求型政策工具;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分布较为均衡。结合创新政策工具、技术生命周期提出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