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学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学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观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文化宗教性的残存;民族文化丰富性的缺失;民族文化完整性的缺失。为此,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应采取"统整"的课程模式,构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成了和睦、和谐、和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也成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和"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很好的民族文化育人之路。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廖可佳 《教育评论》2012,(2):132-134
乌江流域民族学校包括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大学等类型;民族学校具有民族学、双重性、融合性、地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民汉"双语"教学的实施、民族文化教育进课堂,及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起方面。民族学校的特色办学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应当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本地区和各民族活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民族文化呈现形式,形成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学校的课程。民族学校的课程除了具有普通学校课程的共性之外,还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发挥了特殊的职能和作用,对此可以作多维解读。一是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课程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职能;二是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角度而言,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发挥了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交流中介的职能;三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的课程又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整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都有着强化学生及社会成员文化认同的教育意义,二者只有形成"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方能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共生共谐的内涵在于各自内部要有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行动,且在内容结构上形成整合互促之态,并借助政府、学校、社区力量的协调配合而采取多元灵活形式来展现。现实中要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发展导向;增强"文化心理场"对学校教育的基础意义;营建利于"文化心理场"生长的学校和社区联动环境。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较好地挖掘民俗教育资源,要寻求教学方法的新路子,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深层开发民族文化,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民俗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  相似文献   

9.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正>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位于西津渡古文化街区。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906年(清光绪32年)的穆源学堂,是全国第一所回民学堂百年办学史中,涌现出人民日报原副社长、著名出版家范用,著名航天科学家嵇钧生,北师大教授向锦江等众多英才。学校以"厚积薄发"为校训,以"和、美、清、远"为校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凸显民族教育,培育民族新人"为办学特色,学校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构建了以"穆源学堂十佳学童"评选活动为主的德育课程体系,以"30+10,精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旨在使学生个体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初中阶段作为个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塑造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初中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形式与实质却难以统一,这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有负面影响,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失衡以及家庭、社区教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教育须明确定位;引导家庭、社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观的契合性,表现为注重和谐、共生、生命与道德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生态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生态文化哲学和生态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哲学,它具有导向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态"走向的意义。同时,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国家与民族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精神。故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可遵循生态文化哲学指向,在学校文化形态上,学校文化应是生态文化景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长应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把校园文化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教育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力的教育资源。"在我看来,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就一所学校教育品牌的基石。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性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骨子里汩汩流淌的血液。同样,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进  相似文献   

13.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当下朝鲜族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朝鲜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甚少,民族文化素养和技能、专长缺失。因此,对于吉林省安图县唯一一所朝鲜族民族学校,传承和弘扬朝鲜族优良传统,培育优秀的民族人才,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升朝鲜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整合教育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植根朝鲜民族文化,立足双语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19-124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正在不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场。但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如何处理好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二元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学校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不同视野中,"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涵,各自基于不同的立场,做出了多元化的解读.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教育目的、社会需要、政策保障、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学校老师和学生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寻见民族教育革新和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康定 《上海教育》2012,(Z1):18-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是,依靠传承先进民族文化来建设学校文化,激发学校文化力,进而更好地形成学校文化中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发展基础。在此,试以嘉定一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进程中建设学校文化。寻找载体:"诗教"回归,浸润学子心田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先进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无声教材,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够在此过程中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在传承民族文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化冲突中,达斡尔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管理等方面出现了"失语"状况。因此,应根据现代化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适,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将民族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改革有机整合起来,促进达斡尔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学校是继承民族文化的摇蓝,发展传统文化的基地。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播和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民族文化品质,加速发展民族经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家族在历史上虽无本民族的文字,但一直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刚烈奔放的民族心理特征.土家人"畏神"、"崇祖"、"敬母"、"忌火"、"尚和"等民族心理对于新时期中职学校品牌文化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土家民族心理在中职学校品牌文化的构建中的应用策略,对我国新时期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