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笔者以为,造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目标膨胀,数学课堂承载过…  相似文献   

2.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3.
徐友新 《湖北教育》2006,(11):15-16
新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现象,也就是“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即数学教学要回归数学本位,一切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凸显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具体落实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  相似文献   

4.
“三味”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生活味”是课堂教学的调味;数学知识背后蕴涵鲜活的文化背景,需要适时而又有效地渗透“文化昧”。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融合,才能构建“三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的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矫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显然,这是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数学课很精彩,某节数 学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数 学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我细细地琢 磨了一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从事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 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 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三“味”——探究味、应用味和文化味。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寻求和谐。一方面,要敞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关注教学的数学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世界,教学要注重儿童化的改造。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数学味”必须具备“儿童”特质,要能激发儿童的探索天性,促使其积极地感悟数学,形成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现象: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致使课堂呈现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干净净,大脑一片白茫茫”的“繁荣”景象.这显然是不符合课改精神,也有违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课堂中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知识中融人情境,就像汤中溶人盐味道更鲜美一样,也会给课堂带来活力和美感。但我们在听课中时常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下面笔者就一节相同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中两个不同的情境创设导人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是如此的“热闹”。但是,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数学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哪去了?那么如何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说起低年级的数学课,让人想到简单的加加减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课还得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但数学课还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数学味”呢?  相似文献   

12.
如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红火的“生活化”景象。但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景象背后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生活味”浓得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安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肤浅地认为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任由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孙嫣 《甘肃教育》2014,(9):85-85
数学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只有充满活力的数学课,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相似文献   

14.
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是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阳光般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与生活的交融。使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享受快乐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汲取智慧、分享成功的幸福乐园。教师要立足幸福课堂,烹制出数学课堂的"儿童趣味"、"数学味"、"生活味",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何天利 《教师》2008,(4):112-113
最近。我好几次参加了长沙市小学数学学会组织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的专题活动,我开始思索,什么是数学味,我也努力追求着数学课堂特有的“味”儿。如何让课堂充盈数学味呢,下面我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重新成为共识,是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标志.然而,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目标膨胀、过度包装、误读新课标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数学教师自身“数学专业知识”的浅薄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课堂的严密性与思维性,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来冲淡“数学味”,应努力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味”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让数学回归生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这是数学教学之根本.“数学味”是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入手,揭示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学科特点,最终以“数学化”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日益更新。数学课堂渐渐成了学生的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等理念深入教师的心。可是反思、审视我们的课堂,一味地夸大生活和活动的作用,反而会让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失。我们不能让"生活味"取代了数学味,也不要让"活动味"掩盖了"数学味"。如何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数学味呢?一、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特级教师蔡宏圣提出:一个没有数学知识储备的教师,上出的数学课肯定没有数学味。在课堂上,教师无疑是主导者,在建构课堂时以本身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的学科,若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时过度夸大"生活味"和"活动味",数学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