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知识型员工创业与专用性投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选择创业,从事企业专用性投资的知识型员工因其专用性而将产生流动障碍,但并不意味着员工不能创业。本文从专用性投资的报酬递增功能、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讨价还价能力、专用性投资积累的专业化经济以及"进入权"激励专用性投资的负面影响四个方面对员工的创业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知识型员工密切相关,而知识型员工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激励。因此,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应该以吸引、开发、稳定三个阶段的激励构成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需求特征的不同,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激励因素,探讨了各激励因素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知识型员工密切相关,而知识型员工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很犬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激励。因此,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应该以吸引、开发、稳定三个阶段的激励构成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正逐渐成为现代组织的主体,是新型的工作群体.在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及我国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现状后,文章从企业战略薪酬的高度提出了企业薪酬战略和知识型员工利益的切合度与知识型员工对企业薪酬战略认同度之间的博弈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全面薪酬体系激励机制,以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全面激励,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成长需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技术,定量地对知识型员工的成长需求结构和有效激励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关于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的机制问题,并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科技企业中研发与技术部门员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规范责任与心理契约的发展责任和人际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对员工心理资本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在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绩效关系中,心理资本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新企业衍生的微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玲  陈林奋 《科研管理》2001,22(2):46-54
本研究高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新企业衍生的微观机制问题,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我国衍生高技术企业主要企业创业动机的详细描述,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创业动力的实际情况,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还对我国学术型高技术企业衍生过程的要素组合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分析,较全面地反映了在新企业衍生过程中各要素主体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与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坦姆仆模型,以重庆8家IT企业172名知识型员工做样本,研究发现,我国知识型员工在需求激励要素上与国外知识型员工激励要素研究结论、现有国内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要素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并提出适合我国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FDI和R&D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采集了高技术产业五个子行业2000—2009年面板数据,以C-D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技术创新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R&D人力资本投入和FDI对高技术产业各行业间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府RD投入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运用零膨胀模型研究了政府RD投入对2008-2011年上海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远远大于其对企业自身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 2)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中低的政府资助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最为显著; 3)企业所有制不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政府RD投入率虽然较高,但是对其企业的创新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国有企业,适当的政府RD投入会促进企业创新,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最优政府资助率为中高投入率,有限公司最优为低投入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政府支持与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政府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提高,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技术效率来实现的;分地区比较表明,政府支持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政府支持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中西部地区政府支持则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提升,且主要也是通过提升技术效率来实现的。不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上述结果均成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了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提升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阶段,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9-2015年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分析了空间效应等因素对两阶段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效应对技术研发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转化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企业规模与技术研发效率存在显著U型关系,与经济转化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资金支持对技术研发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减税行为有利于提高经济转化效率;区域科技水平和区域经济水平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两阶段效率总体均值将各区域分为高研发高转化、高研发低转化、低研发高转化及低研发低转化四种类别。  相似文献   

15.
安志  路瑶 《科学学研究》2019,37(4):617-624
利用苏州市1413家企业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政府科技项目的分配倾向及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并将政府不同研发支持方式的内在相互作用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政府科技项目倾向于支持那些曾获得科技认定、内部研发投入大(研发资金、研发人员)、技术基础强的企业,科技认定是政府科技项目分配的重要依据。参与政府科技项目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其平均研发强度比未参与政府科技项目的企业高出3.75个百分点。这种激励效果受到科技认定等因素的影响,在获得科技认定的企业中,政府科技项目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在未获科技认定的企业中,这种激励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熊维勤 《科学学研究》2011,29(5):698-706
 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税收和R&D成本补贴政策对企业R&D活动规模和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税收的存在会弱化企业努力投入激励并降低了R&D活动的期望收益,从而既不利于提高R&D活动的效率,也不利于扩大R&D活动规模;而在R&D成本实行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下,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直接补贴政策是激励中性的,它虽然无助于提高R&D活动效率,但可以有效提高R&D活动规模。利用我国14个高技术行业1995-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理论结论。进一步证明,改变现行的R&D成本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为差别抵扣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7.
R&D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方法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业R&D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但总体上稳步上升;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差距有扩大趋势;R&D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观认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及外资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研发经费的增长推动了我国研发经费总量的提高.而外资企业①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远高于内资企业,改变了我国的研发投入格局.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集聚性,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已接近内资企业,在一些发达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已接近甚至远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研发成果主要在跨国公司内部循环,外溢作用并不明显.应关注全球化进程中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的情况及其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政策,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以政府科研资本投入数据的离析及建立的相关模块,作为政府研发资本存量增长的分析基础,引入SciBud-CGE模型仿真政府研发投资的冲击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政府科研投资对经济增长率存在短中期不同的正面效果,尤以第2至第4年的递延效果最为明显,长期状态之下,冲击则逐步消失,回归均衡;政府研发投资除了带动科技相关产业增长外,亦排挤初级产业的产出;长期之下,虽对出口和实际工资有正面影响,但会引发轻微失业问题,并伴随一定通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集聚产生了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按照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分类实证研究,得出高科技不同行业研发活动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与外资企业的研发知识溢出效应、内资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开放度、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等因素相关,为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经济危机下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