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7,(3):13-19
如何在MOOC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以国内外视频标注工具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将视频标注工具引入视频学习环境,并以MOOC平台为例,介绍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验证视频标注工具对深度学习特征的支持,分析了基于视频标注工具的学习过程,以解决视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交互不足、缺乏知识的内化与批判性思维等问题,实现基于视频学习的深度学习。文章的研究,可为MOOC平台的设计开发与MOOC环境下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了智慧课堂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日益紧密,但职业院校在利用技术推动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基于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智慧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基于对问题的分析,结合智慧教学的工具,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提出了推动智慧教学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慧课堂的日益普及,急需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视频服务系统,提供丰富海量的视频信息资源、个性化的视频服务、教与学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通过实践调查和文献分析,基于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对视频服务的需求,设计实现了面向智慧课堂教与学服务的视频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MVC模式,基于ThinkPHP高性能框架开发,基于角色实现了海量视频信息资源的智能检索,用户个性化视频推荐和图形化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为智慧课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教与学环境和信息资源服务,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平台缺失和信息资源受限问题。实践应用与课堂调查表明,教师更关注视频信息资源的便捷获取与灵活发布、学情智能分析,学生更偏爱视频学习与立体化交互,基于平台的分组讨论与汇报,汇聚了师生智慧,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4.
视频作为一种教育数字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频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微格教学、交互分析、建模专家教学、基于视频案例的研究、超媒体项目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在不同阶段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是并行兼用的。基于"跨越式优秀课例资源网"的调研发现,当前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存在视频内容粗加工、视频支持技术单薄和视频资源应用范畴有限三大典型问题,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设备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助力为视频资源的教育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回顾和审视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及项目,可以发现,教育视频资源应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交互技术、语义技术、应用机制5个方面进行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深度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协作学习,并促进教育视频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模式陈旧、指标单一、数据匮乏和算法灵活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是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原理,提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五大关键技术: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指标的构成、基于智能感知的常态化监测、智能评价算法的选择、诊断式评价及干预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蕴瑜在线课堂"的教育诊断评价与干预系统为例,从数据感知、智能评价、数据决策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优势.最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本研究设计的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与干预系统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在全球引领了新一波技术热潮,并对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教育行业新纪元。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对“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现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四大视角,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变革以及技术应用,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主体,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变革的影响,包括智慧教育的赋能路径、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智慧课堂的创新探索等;二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包括ChatGPT等应用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大数据教学模型构建、在线教育体系构建等;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带来观念和实践的变化以及对知识学习途径的创新性影响;四是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义和塑造,学生角色要推动自主、个性化、混合和泛在学习,低年级教育要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人工智能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需要制定算法向善和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来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国外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表明,STEM教育对于推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纵观国内外STEM教育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STEM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支持来推动STEM教育的发展,促进STEM跨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该文首先对STEM教育的内涵、形成阶段与特征进行了解析;其次,在阐释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对STEM教育的支持;最后,在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STEM跨学科融合模式,并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阐释,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STEM跨学科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平台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对当前应用的几种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当前的平台存在教学与现实脱节、理论与技术分离、协同与共享难以实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s)设计模型,从课程学习中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支持思维培养的信息资源、促进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启迪学生思维的会话与协作、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境脉支持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平台设计的优化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提升学生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建构人工智能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高等教育中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整合模式是有效途径。当前基于课程的本科生科研体验(CUREs)教学模式虽在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激发学生研究动机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将支持高效反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引入人机协作研究过程中,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科研体验,推动科研项目化学习。通过对ChatGPT支持的CUREs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发现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他们的科研知识水平、科研技能水平和科研情感水平。尽管学生认同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易用性,但其实际效果的发挥仍需人类智慧的参与。未来需要持续升级和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确保技术应用高效且符合伦理标准;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学模式,并通过长周期、跨场域实践检验其应用效果;强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互补协作,真正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为了更进一步审视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对2006~2019年与深度学习有关的20708篇有效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14年以后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激增,且重要的节点文献大多集中在计算机模式识别和视觉领域;中国、美国、英国产出的深度学习研究成果占国际发文总量的一半以上;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开展;主流算法、多模态识别、教育应用场景是深度学习的三个研究热点。基于此,文章提出:深度学习主流算法支持的人工智能分析平台搭建、教育数据多模态识别范式更迭、基于场景的智慧校园生态圈构建代表了未来深度学习的教育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2.
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等智慧教育的具象形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算法学习、算法课堂、算法校园,这也使得算法教育治理日益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研究议题。遵循"技术逻辑→风险挑战→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对算法教育治理进行系统探讨,发现由于数据鸿沟、算法黑箱、效率优先等众多因素的复合影响,导致算法教育存在自我强化偏差、技术控制困境、主体性危机等治理难题,也让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效率等传统议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显得更加突出。为规避只注重相关关系描述,而不重视因果关系研究的算法给教育带来的风险挑战,可从算法教育基础的数据正义、算法教育程序的合理公开、算法教育结果的有限使用等三个层面开展对算法教育治理的公共政策选择,以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在实现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个连续统一体。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综观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皆缺乏有效培养课堂教学临床能力的机制。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我们试图设计通用于教育类课程、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视频案例资源。并基于混合学习的理念,建构了一种基于视频案例资源、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学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技术的教育应用被寄予厚望。然而,技术应用之于教育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有待科学验证。聚焦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选取不同数据库的英文同行评审期刊中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获得人工智能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实证研究证据。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多数研究表明AI能提高学习效果,但整体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且未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如何发挥AI潜能、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也尚未引起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5.
赵沁平院士从虚拟现实技术内涵、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虚拟现实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技术实现路径、未来发展趋势几个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他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VR的3I特征已经演化为4I特征;与人工智能结合可能成为终极性的教育技术;VR技术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应建立在教学参与者较好的信息化素养基础上,具备体验性、交互性、可信性与可评价性等特征;深度结合教与学的过程要素,给出了VR+教育应用及研究的10个突破点。同时,呼吁研究者深入探讨VR教育活动中何以敬畏和坚持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层面对教育管理者、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等相关角色进行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智能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未来课堂应为课堂主体而建,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它是一个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环境与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应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其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所有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软件技术则主要是指各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的推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但目前尚缺少智慧课堂专属的深度学习设计方案。如何针对深度学习的灵活性诉求,研制一种智慧课堂赋能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是推进深度学习实践落地的关键所在。基于深度学习架构理念、采用教育设计研究范式研制的面向智慧课堂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遵循逆向设计逻辑,包括课堂环境分析、明确目标、确定评估、学生分析、任务设计、编列制定、绘制分布和决策预设等8个步骤,既体现了智慧课堂精准把脉、互动支持、适性推送、即时反馈等四大特色功能,也为智慧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教学决策等四个方面的灵活性设计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支持,并且还能够可视化学生深度学习的个性化进程。该框架经过高质量评估标准锚定下的专家校验与迭代修订,已达到可交付实施的质量要求。这一框架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采用高级学习方略,促进高阶知能的发展,加深概念理解及其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18.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广泛的教育应用为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OMO模式借助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场景中各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旨在以全场景融合的方式促进教学与服务向个性、精准、智能化转型,对教育和学习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OMO教学模式将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格局,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样态和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梳理了OMO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发展走向,解析了OMO教学模式的内涵:兼容混合学习和混成学习模式,体验无缝学习,促进智慧学习;剖析了OMO教学模式的需求定位与发展机遇;随后,在时空关系、供需关系和结构关系视角下分析了OMO教学模式的典型应用与实践形态,并从场景、教学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OMO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支持学生参与、驱动教学活动、联通技术与教学。文章最后对未来OMO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以期为OMO教学模式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