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对韦勒克、沃伦来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赋有文学本体论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最终取决于它自始秉具的"决定性的结构".由对这"决定性的结构"的称说,他们带出一个关乎文学批评标准的"透视主义"话题.  相似文献   

2.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是课文语言的形象再现.阅读心理学认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把语言文字与自己头脑中已有表象结合起来,实现文字与图像的互换过程,在想象、联想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儿童学习心理学也表明: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插图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表象,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捕捉其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的确是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文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人们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汉朝时把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界分为两种文体;到南北朝便有了文笔之分.其时所说的"文"相当于现在的文学,"笔"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学与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升华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在高考试题中,从1993年开始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其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名句,要求写出其上句或下句,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共六年.1999-2001年作为轮空内容停考三年,2002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金海燕 《现代语文》2005,(8):100-101
随着新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学教育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文学传统中的"意象"及其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英汉语文学作品,"水"这一意象因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水"的意象与人生对接的"喜"、"怒"、"哀"、"乐"诸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中将原版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的问题,提出通过电影与文学作品的互动,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包含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中不同的哲学意蕴.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与仕的两重性,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硬汉.通过中西"渔夫"形象的研究,对探究中西古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深层次角度剖析了渔夫形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学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使专业课与基础课、通识课形成育人合力,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成才,又关注其精神成人."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而大学语文课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文学经典教学,让文学作品以艺术的感动和形...  相似文献   

12.
新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教材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指高中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歌在选文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及人生,具有强烈的"立人"功能.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找出作品和学生精神生命的契合点,把作品的生命命题变成学生的生命命题,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照出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使文学作品走进学生内心,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释放、生命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的生命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细读--用"文学的眼光" 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会用煽情的教学语言一咏三叹--设法"让学生感动"似乎成了衡量这堂课成功的标尺.而这样的"感动"是没有"根"的,因为不是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涌动,外在于文本的东西太多.只有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揣摩,才能触摸到"永远的思想".感受经典的魅力,必须有"文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忽视文学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加强文学教育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挖掘文学作品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  相似文献   

16.
"文学名著鉴赏"三段式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主动建构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培养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作品之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教师示范性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二阶段:教师、学生讨论式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三阶段:学生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7.
文学欣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发现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比较低,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感悟不到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本文从引导学生以文学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四个方面讨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很多高校,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师仍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不足.教师应该终结这种"文学史+选读"教学模式,代之以一种侧重文学作品赏析的新模式,即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培养学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来阅读、理解、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因此,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逐步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小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  相似文献   

20.
刘伟娜 《文教资料》2008,(27):35-36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以代表作<雪国>而闻名世界,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渗透着"物哀"理念,本文从介绍川端康成及"物哀"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和代表作<雪国>浅谈其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