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五条优化策略,一是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二是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标准化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提高共建共享度;三是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来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四是构建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五是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积极推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2.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自2003年实施至今已经历8年的改革实践。精品课程建设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中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缺乏相容性、技术平台和参数复杂度高、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不强等。为了提高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水平,应借鉴创新扩散理论,建立统一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及动态检测机制,从"重建设"向"重更新、主推广"转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创新推广和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近八年来在国内9个省、20所高校创新推广和共建共享的实践为案例,总结和反思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经验与主要问题,并在对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八大高校为例,运用“5×1”系统模型分析当前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政策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塑精品课程建设价值观,变“项目”意识为“共享”理念;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精品课程团队的积极心理;优化课程网站建设,为资源共享提供无障碍服务等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兰 《文教资料》2008,(26):173-176
精品课程建设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科建设、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等奠定坚实基础.论文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问题等现实状况,结合作者研究的成果,提出解决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够对高等教育中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主体、内容、手段等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精品课程应具备的主要教学特性(共性)和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所应具备特点(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教育技术公共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与共享的目标、方向与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规划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之间在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越大,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就丰富。据此,我们需要加大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盟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文章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意义出发,重点分析了资源共建共享的经典模式和现状,并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规模扩张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政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了质量工程,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对象、手段、评审与管理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误区和问题.下一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抓住任务核心,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培训精品课程实践社团,塑造精品课程建设的共享文化;搭建起精品课程建设的学习环境平台,以促进课程的持续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之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6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推广、使用和共享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国家精品课程可持续共享的问题尤为突出,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高校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国家精品课程的产品属性,分析了可能存在的三种共享模式,提出了分层次资源共享的思想,构建了基于辅修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效益取决于学习者、资源质量,网络平台及建设机制.从提供保障到实现共享效益,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从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平台的学习支持系统建设、课程评审制度、标准化的共建共享、建设转型、课程推广、工程协调六大方面不断完善,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张玫欣 《继续教育》2013,(12):10-11
课程建设是开展教学改革的核心,而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建立一套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至今,广东高校总共建设了73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大量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主要是高校师生.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用户难于在精品课程资源网中获取到便于教与学的有用资源,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用方式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和高效应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放教育资源的质和量显得尤其重要.为确保十二五期间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建设与应用,以及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校际协作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相关的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政府、高校和企业三类主体,关于聚集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政府间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等四种共建共享模式。但通过考察发现,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仍存在共建共享意识不足、共建共享资源分配不协调、体制壁垒阻碍共建共享融合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区域共建共享意识;消除体制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划定权责边界,维护共建共享下的大学自治。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特别是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与机制已成为高教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南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间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与策略,提出了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业学会、高校职能部门等三种不同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5.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从精品课程的申报、验收到通过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网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以B/s为构架结构的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技术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并从功能需求方面论述了设计需求,为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为线索,分析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导向初步产生的效果,以及其对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影响,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机制的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湖南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开放共享是一种教育创新。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本文针对我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运行情况,对共享资源的内涵、共建共享的现状、开发设计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其发挥真正的价值,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共享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规模扩张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政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了质量工程,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对象、手段、评审与管理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误区和问题。下一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抓住任务核心,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培训精品课程实践社团,塑造精品课程建设的共享文化;搭建起精品课程建设的学习环境平台,以促进课程的持续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着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特色不强.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后续建设不力等问题.建设专兼结合、有效合作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确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打通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