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黑龙江民俗体育的发展,阐述黑龙江民俗体育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以地理决定论为依据,探讨黑龙江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提出深入挖掘民俗体育项目,展现独特地理优势;加强民俗体育项目普及,引进学校体育,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黑龙江特色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设置管理机构,规范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等,为促进黑龙江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汉唐时期陕西古典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出现,汉唐时期独具陕西特色的体育文化和世界很多国家的体育文化进行了相互的交流,更大程度地丰富了体育项目,促进了古典民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通过对汉唐体育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发掘古典民俗体育的特点,揭开汉唐时期陕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盛况,为当今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文化自觉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功能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4.
侯德红  邢莹 《新体育》2022,(6):110-112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出现了传承人口日渐减少、文化元素渐趋单薄,民俗氛围淡化等问题,体育文化成为民俗体育企业赖以生存的软实力,岭南民俗体育企业的发展时间短,产品创新和自主创造能力不强;岭南民俗体育产企业发展急需和文化创新共鸣共频,从发展体育企业的层面来剖析岭南文化传承的关键节点,激发体育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联动的内生动力,助力国家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搭建以企业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平台,拓宽岭南文化传播路径,助推体育企业在创新中发展,文化在创造中传承。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民俗体育”为篇名的214篇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Ⅴ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和演进脉络,旨在从历史维度明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全面把握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前沿主题、症结和演化趋势,立足现实维度和自我维度探索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未来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以民俗学和文化学为主导的人类学、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研究热点围绕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个案民俗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旅游展开。进一步研究建议,以时代感召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时代的衔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以项目供给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项目的普适化;以强才育人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西方的体育文化也逐渐的在国内盛行.例如各种健身操、街舞、瑜伽等等,逐渐的取代着国内各个体育项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这对国内的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以及继承无非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晋北民俗体育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对晋北地区盛行的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论述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民俗体育的处境变得愈来愈艰难.尤其是民俗体育活动在城市开展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同时学校对民俗体育教育的植入也不是十分的重视.针对以上这些出现的情况给予了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够将晋北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定襄县民俗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定襄县民俗体育运动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参与热情较高,但大多参与动机简单,参与形式单一,受传承方式、观念、年龄等因素制约,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发展较差。建议政府部门加大重视力度,广泛发掘整理,鼓励项目的开发和扩大传播方式;提高定襄县当地人对民俗体育的认知度,传承和弘扬方式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生活方式、节奏相结合,并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一步发挥民俗体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代江西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大多数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休闲类项目也不少,如果开发和利用得当,这些民俗体育对推动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甚至学校体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民俗体育与江西旅游业相结合,主要把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进行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休闲性;加强对江西特色民俗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作为民间文化的形态之一,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并在传承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海峡西岸所处的特殊地缘位置,是其他省(市)所难具备的,所以,研究海峡西岸民俗体育,以体育文化为媒介,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有着特殊意义。文章试图以厦门地区开展龙舟竞渡现象为出发点,对探讨海峡西岸开展民俗体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民俗体育现代适应的研究,认为民俗体育的现代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解决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以及充分发扬民俗体育的内在价值对其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剔除和转化的问题,才能使民俗体育文化摆脱消极的保护状态,开拓积极、创新与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内容,探讨了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着基础环境破坏、生存方式变异、传承式微、文化影响力缺失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和让民俗体育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高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的意义,以及如何选取民俗体育项目。认为高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具有丰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维护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作用。高校体育选取民俗体育运动项目时应本着能够体现鲜明民族特色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以及符合不同高校实际情况的原则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近30年来关于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的研究从民俗体育的概念、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民俗体育传承困境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理清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研究的基本状况,为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文献梳理发现:1)在民俗体育概念上,我国学者关于民俗体育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民俗体育传承模式上,研究者们划分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结果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从传承主体出发将其主要概括为自然传承、国家传承和社会传承三种模式。3)在民俗体育传承困境上,从传承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传承人的断层和民众的参与性减弱;传承的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利用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中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要注重民俗体育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之路,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在不失草根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大胆改良,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俗体育的存在、发展与变迁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一旦外部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必将导致该地域的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变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项目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改变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原真生态、导致库区原有民俗体育文化的消失与变异、移民将会对祖籍地与迁入地民俗体育文化带来双重影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由于民俗体育文化圈具有的天然惰性,而堤坝加高蓄水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外迁移民也导致了原有民俗体育项目的消失与异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荆楚民俗体育理论建设,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荆楚民俗体育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向与文化特征进行了学理上分析与归纳。结果表明:现存荆楚民俗体育项目有50余项,主要以湖北西部、江汉平原、武汉城市圈等为中心聚集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区域集中性、民族交融性、地域依附性特征;荆楚民俗体育发展趋向表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性、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发展结构的非衡性特征;荆楚民俗体育文化特征表现为蕴含着悠久浓郁的民族信仰情结、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追求、形神统一的人格审美情趣、强身娱心的思维模式定向。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佤族民俗体育文化。佤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等习俗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拨腰、打鸡棕陀螺、摄弩、脚踢架、集体舞等;主要特征是岁时节庆性、模式化、部族团队性和竞争性;主要的传承花式是家庭血缘传承、魔巴传承和竞争传承。佤族特殊的体育文化传承花式对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俗体育作为乡土文化的优良载体对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对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代际冲突机理进行梳理,探寻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困境与路向。研究发现,本位冲突造成民俗体育的流失与改造、观念冲突导致民俗体育边缘化、政策冲突造成代际场域传承不适,是造成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时代困境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由代际传承向代际创新的自治转变、由代际冲突向代际团结的德治转变、由政府治理向社会融合的共治转变是我国民俗体育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双重“积压”下,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的原有生存环境遭遇解构,民俗体育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再生产进程面临中断的风险,民俗体育项目或消亡或更新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视角,分析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趋势。研究发现,惯习调适是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驱动力,场域更新是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推动力,资本转换是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拉动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机制。此外,资源化与遗产化构成当代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妈祖民俗体育的形成、特征与发展。妈祖民俗体育的形成与海洋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古人神灵信仰、民俗民风及节日庆典等密不可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俗性、时空性、传承性、交融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提出要充分利用妈祖文化,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来保护和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