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泰语教学和泰国的中文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兴衰和发展,实际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从公元1至15世纪,两国的交往主要靠"重译",即通过第3种语言转译。直至公元1578年明朝政府在四夷馆中开设暹罗馆,中国才有了官办的泰语教学。20世纪成立的南京东方语专是近现代中国泰语教学之滥觞。泰国的中文教学始于阿瑜托耶王朝时期,二战以前泰国华校亦是照搬中国学校的办学模式。二战以后泰国政府限制中文教学,致使泰国通晓中文的人才出现断层。中泰建交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催生了中国的泰语教学和泰国的中文教学的迅猛发展,具体的调查数字说明中泰双语教学的蓬勃兴旺,由此反映并进一步促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末的一个多世纪中,明朝和帖木儿王朝之间虽有短暂的对抗,但和平的交往仍是双边关系的主流,有力地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明朝与帖木儿王朝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绩斐然。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宗教交往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间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促使双方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整个古代交往过程而言,历史阶段越靠前,宗教在双方交往中的作用就越大。目前学术界对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但却少见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宗教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就更加少见,诸多成果大凡将宗教归于交往的结果,而非交往的动因。本文认为,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与扶南国的交往,正处在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第一个高潮期,佛教的发展与双方交往的频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在这个时期是导致双方交往的发生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研究泰国餐制、泰国菜肴及泰餐SPA等方面来了解泰国饮食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黄迎丽 《考试周刊》2013,(27):22-23
中泰两国地理相近,血缘相亲,和平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泰国华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元素在泰国各个方面尤其是佛教建筑中发扬光大,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中泰文化交流和中泰两国间的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泰两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个案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比邻东盟十国,泰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泰国都有较完备的体系并处于东盟十国的先进行列。由于特殊的地理及历史渊源,云南与泰国有着密切的人员交往和学术交流。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云南首先关注的是泰国,而不是美国、欧洲或其他发达国家。通过个案比较了中国某重点大学与泰国东方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异同,旨在借鉴泰国有益经验,相互学习,以加深两国友谊。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终明一朝,倭寇一直是令明朝统治者头痛的问题,同北方蒙古侵扰一起,形成了“北虏南倭”的外患局面.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抗倭斗争.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倭寇问题,为此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倭患,洪武一朝,围绕倭患问题,中日关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至今日,中日两国关系也是双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泰国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大众的视野并受到国人的欢迎,泰国成为国人前往东南亚旅游的首选之地,泰语也开始成为热门的小语种之一。随着中泰两国友好往来越来越密切,两国文化也在两国人民的交往中相互激荡碰撞,被两国人民所接受与喜爱。在中泰人民的交往中,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这就涉及了双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比。本文主要分析南宁高校泰语学习非泰语专业学生对于泰汉语言文化中成语、谚语的了解程度及感兴趣程度,希望本文对于泰汉语言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暹大米贸易源远流长。清前期,为了缓和东南沿海的粮食危机,中暹大米贸易关系产生,并且随之兴旺发展。中暹大米贸易对中国和泰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外关系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1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汉字中存在由一个声符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符构成的形声字和一个或两个形符同两个声符构成的形声字,清代学者开始把它们统称为多形多声字,并有肯定派和否定派两种观点。系统分析《说文解字》中全部77个多形多声字,发现所谓"多形多声"说的提出,是许慎没有充分注意到汉字形成的层次性或者把其他结构的字当成形声字而出现的错误,是一种应当否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可谓海陆并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音乐、舞蹈作为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对邻邦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南方丝路、海上丝路的文化线路涉及的部分邻国为典型,考察明清时期我国与邻邦国家乐舞文化交流特征以及对域外文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人荷兰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来荷人为特殊媒介,形成于明朝末年的明人荷兰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中荷关系曲折发展的意识凝结。它涵盖了明人对荷认识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当时所能企及的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对荷兰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警觉,是中国走向近代落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滇桂地区与越南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滇、桂地区与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其中又与越南共相接邻。明清时期,在国与国交往的大背景下,滇、桂两地与越南之间还通过各种渠道来往密切,在发展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中起到了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中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合作需要.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泰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诏书是以皇帝名义发布指令的专用文书.明清两朝,中国政府不仅通过诏书的形式,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告之琉球,而且还通过诏书来调整两国关系,解决琉球国内重大问题,因此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