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脱离教育中“人”的存在。教育的参与者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出现了“无人化”的现象: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人文教育地位逐渐丧失;教育的生活意蕴被遮蔽。“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实现回归“人”的教育,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回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互动模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转变监督机制,全力打造“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肃省五所高校为例,分析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价值性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传统的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党员教育精细化,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信息化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作为网络平台,APP有力地促进了该时代来临的步伐.但APP的使用同时产生了一些弊端:信息的肆意传播导致了“新看客”的诞生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边界的模糊,同时,也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并造成学生价值观的紊乱.科技的“堵”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理性教育的“疏”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理性教育教人以选择、批判和反思,学校可采取开设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和将理性教育渗透进多种学科中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开展理性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着社会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应重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维度入手,通过校内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汉办、侨办等行政机关或机构的专项教育等方式,借助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多维度立体化地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网络“圈层化”现象在学生中引发热潮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关注学生思想状态,对流行的网络“圈层化”进行理性剖析,正视主流价值传播受阻、价值引领功能削弱、主客体认知差异、学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握等挑战,探寻网络“圈层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瑶 《教育评论》2023,(10):162-168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是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设置,通过课程的制度安排贯穿塑造美国公民的共同价值使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呈现出课程育人价值目标复合型协同化、课程育人框架多学科模块化以及课程育人教学设计系统化精准化的三种趋势。现代美国复杂的国情社情民情也反应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课程育人由于对“中立”的标榜渐渐在价值问题上形成回避的态度,对“多元”的过多偏向使对同一性问题失语。通过比较和反思,我国高校可以从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价值观建设的文化自信和话语权以及具体改进方式等方面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它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和统摄地位。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内容引领和目标引领,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继续教育研究》2023,(10):103-107
在新时代,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锻炼成长成才。将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必然性联系起来,对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行了剖析,并对以劳模精神引领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教育理念,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打造数据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推动在线学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加强教师培养,融入“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注重协同合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尹娜 《现代职业教育》2022,(18):165-167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紧随时代步伐,完善高效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开辟搭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期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当今大学生特别是95后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其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对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将以心理学中期待价值理论为视角,分析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及限度,以期探索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互联网+教育”开始引领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潮流。高职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此,以高职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联网+教育”对高职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模式和平台构建,以及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的方法。通过构建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推动高职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为其他类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APP技术,将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O2O课程和微课等新形态,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社会和学生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价值通过客体作用于对象主体而形成,价值的大小受价值主体评价的影响。价值观体现出价值主体的评价。实现高校教育价值必然遵循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关系,从价值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获取实现高校教育价值的途径,通过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使个人价值、高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和谐统一。高校教育的价值通过学生与实现社会目标而得到评价与展示。评价高校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综合和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高校教育价值对社会价值、学生个人价值满足程度的评价,才能形成完整、客观、公正的高校教育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抓手,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教育,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整体场域持续赋能教育变革。文章从技术场域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提炼出“互联网+”技术场域具有网络泛在化、服务即时化等六大特征及与此相对应的供给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等“互联网+教育”六大特征,同时对当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加快技术赋能、变革教育方式、探索供给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数字素养五大维度建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以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基本定位,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功能的四个途径,即更新教育理念,建设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教育载体,推进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拓展教育功能,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2.0时代,“互联网+”助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结合,能促进教育领域各学科课程的创新改革。教师应紧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建构科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并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实现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混合,引领学生从浅层低效学习走向深度高效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