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课堂上曾出现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三角形正着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但是当三角形斜着放的时候,画这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往往容易出错。为什么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会这么难呢?评讲时,我格外关注学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课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的活动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拆拼三角形"的活动体会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贺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与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画高的方法,体会三角形高与底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以及画高的方法。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和钝角三角形钝角所对的边上的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平移顶点,找到新的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帮助学生感知这两种高,加深了学生对高的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集体备课中,对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依据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先后顺序,提出应先借助测量人字梁的高度这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三角形的高是一条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其中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此基础上再教学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对于他们所持的概念教学在先、画法在后,且两者必须截然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三角形出现在面前时,教师一定能想到这样一课“三角形高的画法”的教学过程,对农村学生来说作出各种三角形的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与实际生活有差距。  相似文献   

6.
正《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属于图形概念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如何让抽象的概念逐层深入,让学生自己建构起三角形概念?如何深化学生对底和高对应关系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画指定底对应的高?这些是教师较为困惑  相似文献   

7.
由于“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是在垂线、垂足、线段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又不受方向的限制,所以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实践。教师把各种三角形(或三角板)分别竖立于桌面,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多高,怎样量出它们的高。并亲自量一量,再不断改变图形的底的空间位置,让学生量高,在量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三角形高的定义。特别要使学生明确,底和高是互相联系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边,都有相对应的一条高,并初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要引导学生运用由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先…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已认识到图形的高的概念,并且已具备了"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的基本技能.那么,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学生的现实基础怎么样呢?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前测,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 前测中,有5个学生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如图1;有26个学生从一个顶点向对边画直线,但明显和对边不垂直,如图2;还有6个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图3.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于三角形高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于是,我在教学这节课时,课始主要是通过联系与对比,帮助学生系统建构三角形高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李莉  王燕 《河北教育》2000,(1):33-33
“三角形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巧数方格,蕴伏规律。 引入新课后,首先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出示一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如图: 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方格…  相似文献   

10.
当一个三角形出现在学生前面,要求他们能正确地作出该三角形的三条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对学生来说,确定哪条边作为三角形的底,与底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一时还说明不清,所以要作出三条高的确有难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比较熟练地作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一说、二看、三作入手。  相似文献   

11.
陈强 《广西教育》2008,(1):70-7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相似文献   

12.
平面图形的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进行面积计算的基础。苏教版教材在四年级引入了高的相关内容,其中的"画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尽管教师在教学中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始终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理解"画高"的本质。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角形的“高”历来是教师们公认的教学难点。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三角形的“高”究竟难在哪里?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有效破解呢?笔者基于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金顺 《教师》2015,(4):103
一、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材编著者出于默认的理由,并没有在教材中编排数格子,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缺少二维空间的概念。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数格子的办法,指导学生把给定的三角形画在绘画纸(1cm×1cm)上(如下图)。通过用面积单位测量三角形的面积探索出计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缘起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起始课,经常被选为研究课。在一次教研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从交流画法中认识三角形概念;再通过自学交流,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三角形高的表述;接着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画出几个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然后通过动手围四边形和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动态变化移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感受随着三角形的变化它的高也会随之变化。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都觉得很流畅,没有问题,何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也非常活跃,表面看教  相似文献   

16.
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上,引导学生采用尝试判断、动手操作、验证应用等环节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帮助学生掌握画高的技巧。利用"自主尝试→合作探究→重构知识→结论应用"模式,促进学生正确地把握高的本质属性,了解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三角形出现在学生前面,要求他们能正确地作出该三角形的三条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对学生来说,确定哪条边作为三角形的底,与底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一时还说明不清,所以要作出三条高的确有难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比较熟练地作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一说、二看、三作入手。一说。首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中哪条边确定为底,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再说出另一条边为底时,相对应的顶点又是哪一个,最后说出第三条边为底时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当三组相对应的底、顶点确定后,可以说已进入了作高的起始状态。二看。利用电教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新人教版(2013年6月第1版)七年级数学对于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内容安排是相当"简洁",教材仅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中线、高和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笔者在教授这节课时,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尝试让学生通过作图过程来探索归纳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相似文献   

19.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的重要内容,教材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相似文献   

20.
高在哪里?     
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学生在刚学"三角形的高"时,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笔者在执教"三角形的高"第二课时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存在的条数和位置,需要让学生的脑海中有动态的表象,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于是,我想到了借助几何画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