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市场化的批判展开,认为资本主义金钱逻辑向教育领域的渗透造成了教育产品、主体、观念、介质的市场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再生产"出符合资本主义劳动技能需求与意识形态规范的"虚假主体".齐泽克提出了自身的"教育游移化"见解,主张通过知识模式的创新化、教学形式的灵活化、教育角色的多元化等手段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化教育积弊的攘除,营造出潜移默化、主体互构、体验至上、抗拒市场逻辑"捕获"的批判性教育体系.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既有创新性、批判性,又有抽象性、思辨性,必须在认清其理论得失的基础上感知其理论意旨,以此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资产阶级权利"(原译为"资产阶级法权")原理。"资产阶级权利"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普遍存在,主要是强调机会平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有了质的意义上的区别,也与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是个别现象不同。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9日-11日,由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和"南京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熟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形态史、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新发展等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历史分析和事实分析,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批判理论形态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社会主义能否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也谈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的因素">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经典著作的论述,"新社会因素"不等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反对改良,但是反对用改良取代革命的改良主义,改良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5.
论劳伦斯的"血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鸣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80-83,102
"血性意识"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基本性观念.其主要涵义是反对理性对性爱的干涉,追求灵肉和谐结合、"星式均衡"的男女两性关系.劳伦斯从性这一特殊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并探索建立自由健康的男女两性关系.但是劳伦斯所谈的灵肉合一,星式均衡是抽象的,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而批判是乏力的.而他大量...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建立“社会批判理论”。该学派认为“单面社会”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积极意义,。在批判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是在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异化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权化了的世界,正是由异化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异化.它表现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同时,又表现为那些体现着所谓"正义"的《林木法》《谷物法》《工厂法》等法律条文,都不过是工业资产阶级、贵族和不法商人为了攫取一切可能利益的庇护伞.于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在市民社会的日常交往活动中出现的交往异化,而这一切又都是由商品和货币这些异化存在物决定的.因而,从"异化劳动"到"交往异化"的转变,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从带有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迈入人类第三个千年之际,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后福特制社会”,等等,无论其面孔和称谓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确不同了。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要分析这些新变化,作出自己的应对。另外,就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展其问题域、界定一些新范畴、引介一批新人物。在上述两点上,颜岩博士的近著《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思想透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张力。而另外两位哲学家波普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也颇具特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显示出另一类的历史偶因论视角,至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则是无批判和反认识论的。由此,哈贝马斯在与德里达、波普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对话中得出合理性理解是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实际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其社会批判理论涉及到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等领域.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诸种弊端、理性霸权的揭露和批判是相当犀利、深刻的,这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我们应该避免西方现代化的痛苦历程,将现代化的代价降到最低点,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高涨及消费已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范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其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从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论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弗洛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4.
批判教育学以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传统的精神科学教育学——释义学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以“批判”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该方法强调通过相关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对一切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批判教育学方法论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突破了教育研究方法“一元论”的局限,但也存在绝对否定和空想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霸权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为现有政权服务的,极力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霸权理论论述最为精到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说,该学派认为大众传媒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导致了人们的批判能力的丧失,大众传媒操纵了民众,而政党通过操纵大众传媒影响公众。霸权理论提出后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是中立的,甚至有时是批判现有政权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高涨及消费已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范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其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从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论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弗洛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是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以及技术至上的因素,人成为了"异化"的人,进而进行着"异化"的消费的社会现象,弗洛母怀着人道主义的心情对之进行了剖析,并希望通过社会的改革,结束异化,回归"本真的人".  相似文献   

18.
"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群体之后的又一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产生的。他们的存在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高效稳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校漂"、"蚁族"视角来透视高校毕业生的尴尬境地以及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Learning Democracy in High School: the "School as State" Project) – The disquieting social developments in the German Federal Republic are leading to intense discussions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instilling values and democratic attitud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al project "School as State" has been running for some time in various schools in Baden-Württemberg.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oals and processes of this project and examines the didactic approaches from which it emerged.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问法对实施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现状、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深入研究。对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生活方式新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是实现终身体育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