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芳 《教书育人》2006,(6):44-45
不可否认,“拼盘”式综合普遍存在源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现阶段改革的基础,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一、“拼盘”式综合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拼盘”式综合普遍存在源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现阶段改革的基础,是客观规律的反映。1“.拼盘”式综合——综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经阶段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出现是我国在分科课程上的绝对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导致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分科课程体系即刻土崩瓦解,综合课程体系一蹴而就,课程综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分科课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虽然我国的分科课程过细、过窄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融合性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分科课程本…  相似文献   

3.
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体化是综合课程最完美的设想。然而,一体化的成功很难见到,“拼盘”式综合却是普通的现实。这种现象本身源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综合课程在对象、跨度、开设阶段上都应当是多样的,综合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是综合课程最完美的设想。然而,一体化的成功很难见到,“拼盘”式综合却是普遍的现实。这种现象本身源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综合课程在对象、跨度、开设阶段上都应当是多样的,综合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截止现在,“3+X”考试模式已经走过了它的第四个年头,在评价不一的争议声中摸索前行。文科综合测试由于受目前中学政史地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坚持的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之间实现小拼盘的原则。如果考虑到今年的高考恰是在目前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正方兴未艾之际,那么从历史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今年的文科综合试题,将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我们认为,今年的文科综合第38题(以下简称“长城题”)不但是一道学科内综合的优秀试题,而且还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最近组织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调研,观摩了许多教师的综合活动,其中不少课例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课例,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一教师在一次《认识恐龙》综合活动中,先认识恐龙的外形特征,再进行分类,然后又创编有关恐龙的故事,最后创作恐龙玩具。很多教师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试图把各学科的知识都用到教学中来,使综合活动成为数学、文学、美术、音乐、科学等的“大拼盘”。这就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吗?——绝不是。“综合活动”新理念的提出,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性回归,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的强烈呼唤。因此,实施综合活动课程,必须走出形式综合的误区,使价值综合成为幼儿园综合活动的实质追求。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 ,其综合教育更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为克服高师院校目前综合课程设置的“拼盘化”、“杂、散、乱”倾向 ,本文提供了高师院校综合课程设置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的“理性”,为了“理性的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同时,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课程的实践基础,关照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条件。辩证分析课程改革的理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境遇与根源,以建构正确的课程改革观,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当新课程改革经过“活动化”、“制度化”阶段后,新课程改革实质上已进入了“文化构建”阶段。“主题式”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活动。更是一种新的教研文化,它与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教研的背景,还是教研的内涵和策略。“主题式”教研都有别于传统的教研,“主题式”教研应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从“合理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所在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理念体现了时代的人文关怀,反映了生活、学生与社会的实际。但其名称的拼凑、内容的拼盘、指向的都市化、设置的重复等现象给人们理解与实践这门课程带来了困惑。要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落实该课程,必须对之进行重构。重构中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进行新的界定,加强管理的过程性,课时安排应因年级而异,理解综合的相对性,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试验区自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平均3课时,七学年共729个课时。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着教学目标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学”与“用”严重脱节;各种电路的分析计算追求“讲全、讲细、讲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学观念要实现由“学科系统式”向“应用系统式”转变。教学内容要强化器件外部特性,淡化器件内部原理;强化宏观设计应用,淡化微观细节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紧抓“双基”。实现教和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我国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夔认为,科学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发现存在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事物,创造不存在的和从未存在的事物,以及把存在的事物革新成为新事物。”人们普遍认为,创新与创造不同,创造是“无中生有”,而创新主要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新事物,称为“有中生新”或“有中变优”。对创新这一全面、深刻而又辩证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观照新一轮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中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往往把创新狭窄地理解为仅仅是“创造不存在的和从未存在的事物”,而容易对已经“存在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事物,或无知,或否定。语文课程教材改革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因而出现了某些忽视传统或不要传统的“泡沫”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的认同感低、课程执行者的“知”“行”能力不强而在实践中产生了执行偏差、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不足、乃至课程制度上也存在着变革的要求。这些问题的改变与解决,从根本上需要增强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课程权力的分享与共有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前提;课程执行者“知”“行”能力的提高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核心;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基础;课程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一位西方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是,进步终究需要变革!”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人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课程目标,从一味追求“行为目标”到重视实现“体验目标”;教科书.从有利于教师教的“教材”到有利于学生学的“学材”;课程评价,从有只重视结果的“量化评价”到也重视过程的“质性评价”……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中,  相似文献   

17.
设置“综合理科”专业是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培养的要求,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按文化理论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操作技能模块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实现培养应用模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年时间,它带给我们的欣喜自不必说,忧虑也是如影随形,最值得关注的情况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必修课程的实施现状:确实有一批地区和学校在尝试、坚持,但更多的学校在观望、等待甚至漠然视之。课程专家富兰(M.Fullan)等人在分析了北美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后曾经提出,新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实际存在着一种“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的取向,实施者从“对课程计划的重要性和人们共同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的悲观估计出发,表现出一种“保守”的倾向,“避开问题,而不是朝向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预示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课程改革的全新时代。前七次课程改革基本上是“修补”式的局部的改革,但这次课程改革却不同往常,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式的全面而系统的改革。因为这次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目的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