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余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基于高校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实,需利用课余体育广泛的活动内容与空间,有效地开展高校课余体育。文章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分析高校课余体育有效性开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有效性对策,从整体上协调高校课余体育各要素,加强高校课余体育各环节的联系,支持不同层级的体育竞赛,加强体质测试的有效影响,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设施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课余体育作为体育课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在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高校课余体育空间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课余体育实践中,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管理及裁判能力、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余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作用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  相似文献   

3.
杜鹃 《拳击与格斗》2023,(10):49-51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被赋予全新的内涵。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贯彻了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文章在对高校课余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之后,将其与体育训练阶段理论整合,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价值观要素进行了分析。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高校更新观念,提高课余体育训练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过去高校传统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着重以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等特征,提出了崭新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求更好地开展高校校园课余体育活动提出较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春燕  王欢 《体育学刊》2003,10(4):67-68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要高于女生。影响其锻炼动机强度的主要体育活动形式依次为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媒介、体育消费、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在努力抓好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媒介和体育消费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作用,是今后高校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有:运动场所不足、运动器材短缺和运动兴趣不足。同时提出云南省高校应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加大对体育场所及器材的投入,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泛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有关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物质条件、组织活动、人员因素等方面情况进行综述。指出目前我国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有喜有忧,为高校体育管理层全面了解情况、采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5,(10):918-920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体育意识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针对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开展及管理的现状,探寻几点管理对策,为更好开展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人口和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体育实践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教材、课余运动训练等,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又新  郭荣  高晖 《体育学刊》2001,8(3):43-45
以西北大学的运动队为研究对象,从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运动队生源,经费来源,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体系以及课余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运动队的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彩 《中华武术》2022,(4):48-50
课余田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田径运动成绩,还可以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保持身心健康。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我国田径训练形式之一,是高校体育水平和综合教育水平的体现。目前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管理的角度审视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水平,保证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和任务及管理与发展,并认为建立专项体育俱乐部以及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是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新特点分析四川大学曾大中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是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过去,学校的课余活动一直是体育工作的难点。因为它而广、人多、经费少,组织起来又费力,效果还不尽人意。曾经有人戏称,动员学生出来参加体育活动为...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中课余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教学一道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总体。高校学生在校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终生体育的理念和实现,关键看高校开展课余体育如何。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具有代表性高校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针对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整体现状以及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现状、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需求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等研究结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高校课余体育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将会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且为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是强国强民的大事,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积极手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不仅要抓好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而且要抓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本文拟从课余训练管理,结合本校实际,谈谈一些认识。一、课余训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以普及为主。但是只抓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忽视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是不  相似文献   

16.
二、深化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对策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体育事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干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领导。15年《规划》实施的实践说明了课余体育训练应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高校体育的重要部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几个体育后备人才,更应该受到重视的是提…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黑龙江工程大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欲望、形式与活动时间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课余锻炼对大学生体能及健康水平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意见。旨在为丰富、健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 ,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我国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的开展状况以及农村课余体育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发现农村学校领导的偏见、学生对课余体育的理解偏差、场地器材的匮乏、课余体育管理的缺陷等是影响课余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提高农村课余体育水平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冯艳 《体育科技》2011,32(4):153-157
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积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科研方法,从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对高校高年级女生对学校组织课余体育的需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着手,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家庭的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的首要因素,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明确的监督机制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加强学校管理,引导健康生活;加强理论引导,树立终身体育观;丰富组织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行为等一些参考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决定了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文章从社会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对遵义师范学院女生课余体育活动兴趣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课余活动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锻炼效果,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