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任珩  赵成章  安丽涓 《资源科学》2014,36(5):922-928
水资源管理政策是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从水资源安全的高度探讨水资源管理政策失效原因对于防治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参与式访谈和突变级数法,从政策认知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政策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效益水平等4个维度评价了民勤绿洲水资源管理政策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963-1993年,民勤绿洲水资源管理政策绩效水平逐步提高,1993-2008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政策认知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指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政策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表现为先增大后下降、再增大的趋势;政策实施的生态环境效益水平则在1968-2008年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民勤绿洲偏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在实现阶段性节水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民勤陷入"开荒-节水-开荒"的恶性循环,推动了传统农业规模无序扩张,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是干旱地区水土承载压力加大的"推动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机械装备水平、灌区建设水平、洪涝治理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AH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2000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对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改善,但存在波动性。诸因素中,以水利建设的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其承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依据主导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的水资源承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2003—2009年间黑龙江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增长态势,波动性较小,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提高的贡献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是水平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盖美  赵晓梅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1,33(7):1225-123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选取24项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带内6个沿海地区近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逐层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丹东、大连为中等偏高等水平;葫芦岛、营口和锦州为中等偏低等水平;盘锦为低等偏中等水平,经济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等水平。最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带沿海各地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力、压力、承载力、和谐性变化趋势,并分别指出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10a、20a、5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其中以采用A1+B2+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状况综合效果最佳,节约用水、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用水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则是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东部超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高速发展伴随的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多维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了3个超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4个维度20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评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用地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对城市群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作用显著。研究讨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保护发展对策,为超大城市群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31省市2010年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李志敏  廖虎昌 《资源科学》2012,34(12):2274-228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①北京、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新疆8省市的水资源投入产出达到了DEA有效,这表明,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他23个省市应该参考和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份进行学习;②整体上看,除了经济特别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和广东外,绝大多数省份应该加大水资源方面的投入,实现规模效益;③对于水资源储量特别丰富的省份,如湖南、湖北,应该建立起节水机制,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及趋同性检验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陆迁 《软科学》2014,(11):133-137
基于投入导向DEA模型,对20032010年的中国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水资源效率一直维持在0.8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多数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差异不明显,仅有少数地区(福建、广东、海南、宁夏)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于0.6的水平,有较大节水潜力。分别利用α和β趋同性检验方法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趋同性实证分析,α趋同性检验得出全国范围内的省份没有出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动而缩小的趋势,但β趋同性检验发现各省份自身存在稳态效率,且随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9.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资源科学》2016,38(7):1336-1349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能够促进管理体系与污染治理技术不断的进步。文章首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明确水资源保护的急迫性。其次重点探讨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水资源管理体系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水资源稀缺性感知划分为水量短缺认知、水位下降认知、风险认知、机井使用感受和灌溉感受五个维度,利用华北井灌区1168户农户户主的调查数据,运用边际结构模型(MSM)逆向概率加权(IPW)估计方法剔除气候、资源禀赋等伪关联因素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水资源稀缺性感知对农户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稀缺性感知影响地下水利用效率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其中间接影响发挥作用更大。直接影响是通过水量短缺认知和水位下降认知来实现的,即认知水平越高,地下水利用效率越高。稀缺性感知通过影响超采行为、节水技术采用行为和水利设施维护等投入行为决策间接作用于地下水利用效率,且风险认知、灌溉感受和行为决策间存在交互效应。风险认知水平高导致超采行为频发,降低地下水利用效率;灌溉感受越差的农户水利设施维护动力越强烈,从而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节水技术采用行为有利于实现地下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盖美  李伟红 《资源科学》2008,30(8):1141-1146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大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大连市水资源、社会经济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社会经济、水资源各指标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本文采用AHP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首次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从1990年~2006年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性是由明显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这一结论恰与大连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是大连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手段和积极开展“第二水源”的利用而取得的成果。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从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发,强调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响应,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法得到落实。对按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城市规划中,治理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国君  何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69-2577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特征和影响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因素,尝试构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和分类别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结果表明,万元GDP水耗、人均综合水耗、人均生活水耗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万元GDP水耗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均GDP、二产比重对人均综合水耗影响显著;人均GDP、水资源量对人均生活水耗影响显著。2007-2011年,万元GDP水耗标杆的上、下临界值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分别由22.33t/万元、39.32t/万元下降到14.39t/万元、23.83t/万元;人均综合水耗标杆上临界值变幅较小,保持在(245.33~253.08)L/(人·日)之间,但下临界值由471.02L/(人·日)缓慢下降到437.58L/(人·日);人均生活水耗标杆上、下临界值变幅较小,分别保持在(85.06~89.51)L/(人·日)和(150.46~157.77)L/(人·日)之间。基于统计参数估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是可行的,考虑客观因素的城市分类凸显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标杆管理意义。建议建立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与信息发布机制,将人均水耗指标纳入到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管理体系当中,为城市水资源的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水与水足迹理论、脱钩理论对江西省2003—2012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江西省人均水足迹均值为1 783 m3,高于"国际水足迹组织"测算的2011年中国人均水足迹1 700 m3;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从2003年4.39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57元/m3,且此期间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显示,分析期间大部分年份江西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评价结果为弱脱钩的初级协调,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资源科学》2018,40(5):993-1005
通过对考虑社会发展指数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可以真实地掌握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变动情况。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呈现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特点;现阶段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地区差异显著,且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社会发展指数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表现为上升态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体而言,科技进步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少数地区受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使用2003年-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测算出各省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再将面板数据分区域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界点出现在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递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技术进步由于回弹效应使得影响值较小;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东营市近十年来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依托自然体系五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东营市近十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不容乐观,需要未雨绸缪、开源节流、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去积极应对的观点。在东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评价领域起到借鉴参考和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为维持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北地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节水型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流域管理为主体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形成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加强工业“三废”治理,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