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生命的展开,道德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探索生命的意义,成就人的德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传统高校德育漠视生命,脱离生活,内外部环境缺乏生态,从而呈现一种孤军作战的状态,实效性和创新性显著不足。构建"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三生德育"模式是高校德育的出路与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3.
秦选强 《班主任》2005,(6):10-12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6.
<正>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是摆脱德育工作困境实现德育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现途径如下:一、师德建设回归生活师德建设是德育回归学生生活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不但是学生德育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师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是教师所以成为"人师"的根本,是教育的精髓所在。以往,教师被赋予太多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是不食人间烟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育生活化寻求以生活为中心,引领生活,关爱生命,主张德育应该坚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归到生活的价值取向,制定回归生活的德育目标、确定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营造走进生活的德育方式,从而提升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 ,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 ,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 ,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 ,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 ,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秦选强 《湖北教育》2004,(23):20-21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德育生态化的视角审视德育课堂,对德育课堂进行生态化的反思;借鉴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德育生态化课堂的特性,并对德育生态化课堂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12,(21):F0004-F0004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创建于1957年,在五十多个春秋的办学历程中,师院附小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以研促教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德育以说教灌输为主 ,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 ,盲目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 ,忽视人的现实生命需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德育模式 ,将德育生活化 ,以生活为德育的中心。动态的、发展的生活是德育的起点 ,是归宿 ,是途径 ,也是动力。此种德育模式主张开放式的引导 ,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 ,并且一以贯之 ,成为一种自律的终身行为。  相似文献   

17.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8.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20.
终身德育理念是一种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德育必须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始终,不断完善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个体德性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范型。终身德育理念的实践路向在于: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衔接,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建立全社会参与德育的制度环境,强化个体道德反思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