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检测太极拳蹬腿动作支撑腿和动作腿的协调活动,揭示中枢双重命令下的下肢运动控制的特征.方法:太极拳运动员和初学者各10人,分两组.记录太极蹬腿动作时下肢肌肌电图、双下肢关节的角运动、足底中心压力的移位.每次试验8 s完成,重复5次.统计处理后,做肌电、运动和平衡分析.鲒果:两组间支撑腿的EMG、关节活动和COP位移出现了在形态上和幅度上的差别,但是在动作腿多表现在幅度上的差别.运动员支撑腿的平均EMG都高于初学者,只有股直肌有显著差异;运动员膝和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小于初学者,踝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稍稍比初学者大,只有髋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较为显著.运动员动作腿的平均EMG只有股直肌和胫骨前肌显著地高于初学者,而臀中肌显著地低于初学者;所有关节的平均最大运动角度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平均足底中心压力的侧方和前后方位移都是运动员的显著大于初学者.运动员动作腿的起始运动约250~350ms,滞后于支撑腿起始运动的延迟时间.结论:运动员和初学者都可以用踝-髋策略来调节单腿直立的姿势平衡,但是运动员能够启动一个根据任务需要的前馈控制技术,通过下肢肌的积极活动,预先形成一个对抗蹬腿反作用力干扰的姿势稳定.因此,训练太极拳可以获得这个前馈控制技术.持续降低重心时,初学者的蹬腿和支撑两任务间出现了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动作基本时空特征及其对平衡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4式太极拳动作基本时空特征,探讨太极拳运动影响平衡能力的要素.结果显示:练习24式太极拳过程中,单脚支撑是一个难度较高且不稳定的动作,单脚支撑时相占1/3时间;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利于发展中高龄练习者平衡能力,增强其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观察6个月太极拳练习组和未进行太极拳练习组,研究太极拳对预防中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同时还分别进行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如睁眼、闭眼单脚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10m往返步行和直立体前屈。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组要比未进行太极拳练习组明显好(P<0.05),说明太极拳锻炼对延缓和预防中老年人跌倒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20,(4):331-335
目的测试不同速正向单摇跳绳支撑期动力学及运动学参数,分析地面反作用力特征与下肢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0名专业跳绳运动员进行慢速、中速、快速的连续跳绳测试。采集动作过程中支撑期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GRF)值,计算运动中下肢动力学参数,同步采集动作中的运动学参数。结果中速跳绳支撑期VGRF值、爆发力、落地阶段膝关节角度均显著大于慢速跳绳和快速跳绳(p<0.05);快速跳绳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均小于慢速跳绳和中速跳绳(p<0.05);慢、中、快速跳绳运动腿刚度由小到大为中速跳绳<慢速跳绳<快速跳绳。结论快速跳绳可以作为专项练习的辅助手段发展踝关节力量;快速跳绳可以锻炼膝关节和髋关节稳定性。中速跳绳可以练习踝关节、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且出现损伤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技术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规律探讨。旨在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竞技太极拳中32系列难度动作各阶段间的关系,进而准确把握此类动作训练方法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员32系列难度动作落地单脚支撑的稳定性。研究得出,可通过SWISS球上俯卧转体等训练提高核心肌群的协调控制能力,BOSU球上单双腿直立或半蹲等练习增强髋关节肌群的离心收缩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仰卧屈膝足跟夹SWISS球、手法松解等方式增强膝关节不同肌群的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神经协调控制能力;通过踝关节PNF拉伸、跖趾关节PNF拉伸等增强足底非固有肌离心收缩能力和柔韧性,提高足底固有肌的神经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6.
短跑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跑时,作用于脚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包含了有关跑的力学的大量信息。伴随短跑技术改变的地面反作用力的改变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从短跑时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时间―力值曲线、冲量、压力中心变化以及支撑反作用力与肢体各环节的作用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并探讨了未来的可能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德国Novel公司的Pedar鞋垫式(in-sole)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40名中学生赤足与穿着慢跑鞋在1.5m·s-1、3.0m·s8-1和5.0m·s-13个速度下的步态周期、最大地面反作用力、最大足底压强、平均足底压强和力量-时间积分值进行分析,探讨赤足运动与穿鞋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引起赤足和穿鞋运动之间差异的原因,为指导青少年健康运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证实,赤足运动与穿鞋运动在步态、用力方式、压力分布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穿着慢跑鞋运动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为青少年的健康运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运动中人是主体,在分析人体的姿势和运动时,必须要估计到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同时也必须研究内力和外力的相互关系。人体的外力主要是重力,重力就是人体的体重,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体受到的力。此外还有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流体作用力、惯性力等。在太极拳运动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使积极的内力(肌肉的工作力)与反作用的外力相适应,能够通过神经支配迅速而准确地产生内力,去克服、利用和抵销外力。尤其在太极拳推手时,彼此的外力随时都影响各自的内力,引起相应的内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时间,同…  相似文献   

9.
中年女性与老年女性正常行走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使用Rs-scan 2米测力板对10名中年女性(43.5±1.5岁)与10名老年女性(70.6±2.3岁)正常行走时足底压力、压强峰值和压力中心轨迹3个足底压力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年女性在行走时无论是在脚刚接触地面还是在离地时所用的力均大于老年女性;中年女性第一跖骨和足跟部位的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优于老年女性;中年女性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运动的同时使踝关节产生更多的运动,并产生更大的水平力来确保压力中心处于支撑面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竞走作为一项流行运动与人类其他行走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竞走过程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标与正常走各指标的差异,探讨受限于竞走规则的动作是否会造成对竞走运动员的潜在伤害。研究选取14名优秀竞走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使用Rs-SCaB测力板和3台SONY摄像机采集竞走和正常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来比较两种行走方式的指标差异。在竞走中,足跟外侧(H1)和足跟内侧(Hm)压力峰值、地面反作用力第一、第二压力峰值和谷值大小、压力中心曲线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位移等指标都显著大于正常走。支撑腿着地时伸直的膝关节引起了足跟外侧(H1)和足跟内侧(Hm)压强峰值的增大;竞走中较大的水平速度、较大的水平冲力和较快的踝关节背伸速度分别造成了地面反作用力第一、第二峰值和谷值的增大;更多的大脚趾肌肉用力和较大的髋关节内收动作造成了竞走时足底压力中心曲线在前后方向和内外方向的位移增大。竞走时较大的足跟部位压力峰值和较大的踝关节外翻角度以及大脚趾肌群的过度利用可能是由竞走规则导致的潜在伤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Tai Chi exercise on body stability of the elderly during stair ascent under high and low illum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 Forty-five healthy elderly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amely, Tai Chi exercise group, brisk walking group and no-exercise control group. All the participants ascended a staircase, during which force platforms and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collected the data. Under the high illumination, Tai Chi exercise participants exhibited higher loading rate and anteroposterior centre of pressure (COPap) displacement as well as a lower braking impulse than no-exercise group. Under the low illumination, Tai Chi exercis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higher COPap and mediolateral centre of pressure (COPml) displacements as well as lower braking and lateral impulses compared with no-exercise participants. The centre of mass (COM)ml sway in Tai Chi and no exercise participants were higher, the loading rates in Tai Chi and walking participants were higher, and the lateral impulse in no exercise participants was higher under low illumination than under high illumination. Thus, low illumina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falling. Tai Chi participants increased their foot clearance, head inclination angle and COPap displacement under low illumination to increase their stability during stair ascent.  相似文献   

12.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24-week Tai Chi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balance and other physical changes such as flexibility and reaction time (RT) among healthy older males.MethodsThirty-eight male subjects aged 55–65 years without prior Tai Chi experience were recruited from a local community in Shanghai, China. A 60-min Tai Chi exercise session was performed three times a week for 24 weeks. Changes in RT, sit-and-reach flexibility and balance (static balance with eyes open and closed respectively)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ai Chi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the 24-week Tai Chi intervention, the choice RT (p < 0.05) decreased, and sit-and-reach flexibility improved (p < 0.01) over the pre-test (7.8±6.2 vs. 7.1±3.0cm). Sway length, area, X-axis deviation amplitude and Y-axis deviation amplitude perform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a double-foot stance with eyes open (p < 0.05). Sway length, area and average sway speed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the double-foot stance with eyes closed. In the single-foot stance with eyes open condition, sway length and average sway speed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ConclusionThe 24-week Tai Chi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balance control in older males.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练习太极拳、交谊舞、慢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秒表和芬兰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太极拳组(15名)、交谊舞组(15名)和慢走组(14名)老年女性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实验结果:在闭眼单足站立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在双脚睁眼、双脚闭眼、单腿睁眼中出现显著性差异。交谊舞组与慢走组在半脚测试中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中,时间T与人体重心COP移动的总距离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有显著性差异。COP在X轴上的移动距离ML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交谊舞组与慢走组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和交谊舞在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方面效果都优于慢走;太极拳和交谊舞具有良好的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太极拳锻炼对警察血脂和血管壁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在哈尔滨市区内招募在职警察105名,随机分为太极组、快走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4周后,分别采用Gp O-p Ap法、化学发光法、酶法和浊度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科林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肱指数(ABI)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研究结果:实验24周后,太极组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快走组(P<0.05);快走组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太极组两侧bapWV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快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太极拳锻炼在降低在职警察的总胆固醇含量、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以及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快走运动,能够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BIODEX-3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对太极拳运动和健身走运动的中老年人(60人)的下肢肌力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太极拳运动的中老年人踝关节、膝关节的相对峰力矩(PT/BW))和相对爆发力(PT/Time to PK/BW)明显优于健身走运动(P〈0.05,P〈0.01),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提高和改善中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31名老年女性被随机分成太极拳组(TC)和快走组(BW)。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16周的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每周5次,每次1h,随后停止练习跟踪8周。受试者每4周测试一次平衡能力,共测试7次。测试指标包括睁眼(SLO)和闭眼(SLC)状态下的单腿站立时间(TIME)、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X)、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Y)。结果:太极拳组(TC)TIME-SLO/SLC从第4周显著性增加,而快走组(BW)从第8周显著性增加;太极拳组DX-SLO/SLC、DY-SLO/SLC从第8周显著性减少,而快走组从第12周显著减少。停练阶段,太极组的平衡能力指标未有显著性变化,但快走组指标中除了DY,其他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的趋势。结论:太极拳和快走练习均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太极拳提高的更快(太极vs.快走:8周vs.12周);8周的停练阶段,两种练习方式对平衡能力均有较好的维持作用,但太极拳的维持效果更好。因此,相比于快走练习,老年人可以考虑将太极拳作为首选的练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周勇  孙雷  张珂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2):25-26,29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亚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为太极拳锻炼组,B组为手法治疗组,C组为静养恢复组;实验时间为5个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牵引复位和影像学监控,预防不良病变;实验前后测量受试者的腰椎疼痛指数和体成分,组间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综合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A、B、C三组VAS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AB组极显著性大于C组,A组显著性大于B组;实验后A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BC组;组间综合疗效比较,优良率A组好于B组,B组好于C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太极拳锻炼相对于手法治疗和静养恢复疗效更好,并能控制体成分的消极改变,更有利于康复和预防病症复发。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年太极拳锻炼组进行 2 5 min锻炼后表现为 CD3、CD4 细胞百分比升高 ,CD4 /CD8的比值升高而CD1 6 细胞百分比下降的现象 ;在安静状态下 ,多年太极拳锻炼组与非太极拳锻炼对照组相比较 ,表现为 CD3和 CD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8细胞虽然也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 ,进行多年太极拳锻炼身体 ,能够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调控能力 ,促进正向免疫系统的平衡 ,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有益于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太极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文章考察了家庭熏陶和学校太极拳教学两条途径的效果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家庭熏陶,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欢,也更加愿意学习太极拳;2)太极拳教学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3)太极拳能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但太极拳教学和家庭熏陶两个影响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太极拳基础教学对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没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