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娟 《大观周刊》2013,(9):198-198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简讯     
4月份以来,安阳日报在林县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日前后,发表了社论《红旗渠精神放光芒》和《红旗渠精神在林县》系列报道,并开辟《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专栏,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红旗  相似文献   

3.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壮丽画卷.修建红旗渠的规模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引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是国人心目中温暖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访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起步较早,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场所和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之下,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建设河南文化高地中的作用重大、意义非凡。因此,要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促进新旧媒体融合,构建新型传播媒介生态。在新时代,河南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红色文化传播系统,以此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构建河南文化高地。  相似文献   

7.
魏明艳 《新闻窗》2010,(6):64-64
作为《安阳日报》的记者,我对于红旗渠是非常熟悉的。除了去林州采访,光是陪外地来的朋友去参观红旗渠,每年也有十几趟。每次去非但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沉醉于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奇缺状况,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9.
"红旗渠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时代体现,值得世世代代永远大力宣传和发扬."在"中国第三届太行山新闻论坛--红旗渠精神与当代传媒"会议上,84岁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吴象动情地说:"你们举办这次会议,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写.编》2006,(6):7-7
河南新闻界特别是新闻摄影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秘书长魏德忠,虽然已经72岁高龄,但对红旗渠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孙哲 《中国档案》2023,(5):84-85
<正>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在与红旗渠同纬度的齐鲁大地上也记载着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人工水渠——太河水库一干渠,其蜿蜒纵横在连绵山峦之间,滋润养育着淄博人民。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起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核心要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我们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4.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追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子,红旗渠精神无处不在!然而,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一些人的奉献精神打了折、显得倦怠.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弘扬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媒体究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我认为《安阳日报》应当认清责任,发挥优势,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做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振奋全国人民精神的夏天。在滔滔洪水面前,无论是“三江”抗洪前线军民撼人的壮举,还是后方人民对前方的款款深情,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而国庆节前夕,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反映的又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的再现,亦是现实的映照。 《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亚太公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林州市政府联合拍摄的。它是一部描写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作品。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又称为“人造天河”。为修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  相似文献   

19.
杨霄 《新闻世界》2023,(4):74-77
安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等合力构成了安阳文化“超级IP”,其中殷商文化内涵丰富,是安阳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新时代挖掘与传承殷商文化,打造殷商文化IP,推动殷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殷商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建构殷商文化新亮点、新业态、新品牌。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逝去时代的精神象征,红旗渠之歌重新在舞台上唱响。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河南林州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也宣告开始。然而,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能否在重修之后"渠成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