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4,(A0):95-96
在日语学习中,会碰到很多授受表达,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授受表达是个较难掌握的难题。日语的授受表达不仅包括物品的授受关系,而且包括恩惠的授受关系。日语学习者不仅仅要掌握授受动词的基本用法,更要掌握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恩惠意识的内涵。本文就授受表达与其恩惠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不仅是教学难点,也是日常交流中使用出错频率较高的词。接触过日本文化的人都知道,"内外意识"是日本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笔者在多年日语授受动词这一语法点的使用分析中,将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内外意识"这一文化特点与其有机结合,使学生最大程度理解授受动词使用的基本原则,既减少误用,也对日本的内外意识文化加强了认识。  相似文献   

4.
授受表現テモラウ既包含着恩惠授受的表达、也包含着非恩惠授受表达和使役表达。其中恩惠表达里还有自己主动请求恩惠的表达,对方自发的授予恩惠的表达。基于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说话视点的不同,在翻译テモラウ的句子的时候,应该根据语言环境在区分这些用法的基础上去翻译。  相似文献   

5.
日语的授受表现历来被认为是日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它体现着日本人之间特有的恩惠意识,恰当并熟练运用日语授受表现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授受表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误用现象。分析和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授受表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日语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一种独特而又重要的语法现象,除了表示"物品"或"行为"的授受这两层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深层次的"恩惠意识".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掌握授受表现的用法,就要充分理解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产生这种意识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授受表现在日语表达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易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动词授受表现中的"てくれる"使用频繁,倘若不深入挖掘使用者的独特交际心理,极易令对方有失礼之感.授受表现在日语学习的误用率颇高,其根源在于学习者未能充分理解并运用授受表现所隐含的恩惠意识、"内"意识以及内外有别等观念.故学习者应在熟练掌握授受表现语言规则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语学习者授受表现误用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日语学习者授受表现的常见误用,发现由于学习者没有充分理解授受表现与日本"和"文化以及由"和"文化所衍生出的恩惠意识、等级关系、内外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起误用.  相似文献   

9.
授受表现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日语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在「てもらう 」「てくれる」「てあげる」的三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中,不仅要考虑恩惠的移动方向,还要时刻注意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及和授受表现中涉及到的第三者的关系,给我们日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惑.那么如何从认识本源上解读授受表现,不仅对我们的日语教学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利用主观识解的理论对授受表现进行剖析,阐释了日本人在语言表达时对事态采取的情景投入式的事态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授受表达看跨文化意识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中日对比角度对授受表达常见误用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学习者没有充分理解授受表达隐含的内外意识、恩惠意识及上下意识,从而受到母语的干扰,引起误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和学习中,排除母语文化及思维意识的干扰,增强跨文化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现象总能反映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就日语授受动词而言,不单表示简单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更反映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深入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日语以及更顺畅的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本文拟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三个方面对授受动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敬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很高,并且存在于日本的各行各业,无处不在.日语敬语的使用原则除了考虑彼此间的上下关系外,还要考虑人际间的恩惠授受关系、内外关系、亲疏关系、公私场面关系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敬语的使用原则来了解日本人的敬语意识.作为一种说话方式,敬语式表现反映出日本人独特的交际原则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与汉语相比,日语授受表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于汉语只有一个授受动词——"给",日语有"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等7个授受动词。因此,日语的授受表达复杂了很多。另外,汉语中的恩惠授受表达一般是通过"某人为/帮/给某人做某事"将授受关系方向性简单的呈现出来,而日语却会通过授受补助动词的使用,添加一些说话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并巧妙的指出其中所产生的授受关系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4.
授受表达是颇具日语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出了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强调受恩"、"避免施恩"的交际原则使授受表达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授受表达成为了日本人喜欢的表达方式。"Vテアゲル"因为有施恩于人的语义特征,因此,在日常使用中受到限制。本文以礼貌原则为基础,分析授受表达"てあげる"句中的礼貌原则体现,以期对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备受众多专业人士的重视,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授受关系动词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用认知语言学的移动图式理论来分析授受关系动词所体现的方向性,对于减少学习者的语用失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授受表达理论尚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全面掌握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日语学习者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文章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授受动词误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广大日语学习者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单澄 《文教资料》2014,(35):195-196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8.
"授"是授予,"受"是接受。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日语共有7个授受动词,既有独立使用的时候,又有做补助动词的时候。且使用时既要考虑叙述者的立场,又要考虑授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学习者往往难以掌握。实践中发现学习者遇到相关的问题,容易误用。笔者认为只有认清叙述者的立场,把握好内外意识和恩惠意识,才能正确地使用授受动词。  相似文献   

19.
徐香君 《考试周刊》2011,(47):98-99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善于向外国人学习,善于将别人的东西改造成自己的东西,这正像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那日本人的"拿来"意识在日语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从日语文字的形成、现代日语的特点及日语中的外来语等三方面来谈日本人的"拿来"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