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儒家“美善同构”的“乐教”思想进行追溯与探讨,可发现“乐教”的本质特征,即“乐教”是一种以艺术为媒介的审美化的政治伦理教育。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皆与“德音”相关,“德音”是仁与义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论对当今教育仍具有深远影响。孔子很重视“乐”的教育作用。孔子所倡导的乐教,对普及教育、丰富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反对为“艺术的艺术”,这种观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他主张“乐”为封建礼教、传统保守主义服务,暴露了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乐教传统始于周朝。乐教重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政治教化作用,激发人的情感,能促进人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教学将音乐引入课堂,是传统乐教理论的现代运用。乐教理论对思政课激情教学的艺术形式和开展方式等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晶 《考试周刊》2010,(26):23-25
本文作者从我国艺术课程改革实践者的角度,结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乐教思想,认为孔子的乐教思想中的关于歌唱、音乐情感教育等理念对于当今艺术教育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美育观     
本文探讨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孔子极重视审美教育,在他看来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和“乐教”就是他艺术教育的内容,他倡导审美的学习境界,他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启悟和和诉诸情感的具有审美色彩的教学方式,往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艺术化与审美的伦理化的化合相加。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差别性及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不能等同或从属于美育(美学教育),因为: 第一,从历史上来说,艺术教育史是相当的漫长。 撇开古希腊的戏剧教育史、诗歌教育史与造型艺术教育史不谈,在中国的艺术教育——儒家称之为“乐教”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7.
乐教是儒家“六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乐教中关于乐教的构成及本质、乐的道德内涵,礼、乐相合的道德功能以及乐教对政治的道德影响等内容构成了整个乐教理论的精髓,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及道德文明建设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9.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乐记》是汉代编辑而成的《礼记》申的一篇,《乐记》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研究的经典之作,该篇论述了音乐起源、本质、功能及其艺术规律,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音乐观念,其影响涉及後世的许多领域。《乐记》中儒家的“乐教”思想封认识早期儒家的“乐教”主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具有美感、感染力强和和谐等特征。乐教的功能体现在激发生命活力和社会功能上。生命功能主要体现在歌舞两种形式上,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正是由于乐教的这些功能,我们不可忽视它而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以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动学习。它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占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乐教”是其教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孔子“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未形成专门论著,只散见于《论语》等孔子学生编纂的论著之中,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孔子乐教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
“乐教乐学”完整意蕴的多层面释解韩延明“乐教乐学、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和构建21世纪教育模式的必要内容。“乐”在形式上指欢乐、和谐、愉悦的心情,在实质上则是指精神上的专注、投入与奉献,是一种身心和谐舒展的美的境界。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人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人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音乐,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时间流逝为座标,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线相通。无古不成今。同样,无今天的春苗,也不可能有未来的参天大树。从全球的范围来说,随着艺术商业价值的升值,艺术教育也正在五洲崛起。例如,历来是古板而守旧的英国,从1993年起,也把音乐与美术等艺术课程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中去。在美国,随着“右脑运动”的风行,艺术教育也特别令人刮目相待。在我国孔子的私学中,乐教是颇为发达的。从教学计划来看,“乐”是仅次于“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乐记》中提出的“乐记”的教育方式入手,并着重对它的“乐教功能”,“乐教本质”与普通高校大学的音乐教育和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从“乐教”的功能、本质引申到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美和用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社会。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它让我悟出了如何鼓舞和唤醒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激情,也让我悟出了自己应如何在年复一年的磨砺中更新知识,保持动力,把语文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从而形成乐学、乐教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检测。一位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做到“乐教”,在愉快的情境中就会使学生“乐学”、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一位死搬“样板教案”的教师“苦教”,会使学生在沉闷的气氛中“苦学”、思维呆滞、精疲力竭。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乐教”启迪“乐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真正体会到创设情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它不分国家、民族、语言。通过音乐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先秦儒家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概括起来主要有促智、怡情、辅德三项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