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认识论认为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既有选择、推动、调控、创造等积极的一面 ,又有抑制、保守、否定等消极的一面。非理性因素起作用的原因是由人类认识活动的特点及主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对揭示认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其内在机制 ,揭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在坚持真理客观性的前提下 ,对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非理性因素作一探讨 ,从而阐明从主体意义上讲认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是特指在思维活动或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及通过非逻辑的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要素。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一起,共同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形式。本文将以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生作用的根源、方式以及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根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一根源就是潜意识。从最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4.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认识论,一般说来,是关于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的学问。人类的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都是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发生和发展,因而,研究哲学认识论,首先便要区分认识者和认识对象,没有这种区分便不能考察它们的关系。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通常称认识者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或被认识者为认识客体。在认识论理论体系中,主体和客体是逻辑的出发点,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性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除了必须以客体的存在作为前提外,还必须依赖于主体的能动性;而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以有巨大的能动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具有反映它的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没有一个认知结构存在?哲学家们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经典作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非理性的理论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理性是人的主体认识能力的一部分,它和理性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作用,走向理性主义;又能夸大它的作用,走向非理性主义;我们要给它以合理的理论定位:非理性和理性都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构成,它们都受实践活动的决定,都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并且非理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是和谐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理性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中既存在理性因素,也存在非理性因素。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主体的理性方面,而对非理性却很少顾及,甚至“视而不见”,即使有少数人顾及到非理性因素.也大多把它与理性因素对立起来,在教育活动中加以排斥、否定。我们应科学、合理地界定非理性概念,准确、完整地剖析教育活动中非理性的表征,正确认识教育需要、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念、教育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高度重视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容易走向虚无。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研究并发挥"非理性"因素对塑造活动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要凸显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性,要强调意义价值的生成性,要着力研究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与非理性是精神活动中的两翼。理性以客体对象为思想内容,非理性以主体需要为思想内容。理性受外在制约,非理性却要内在地超越外在制约。理性并不弃绝非理性,非理性也不否拒理性,非理性启动理性,理性牵制非理性。否定人欲,不是唯物史观,否定天理,将使人陷于盲动。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知识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及其设计的活动是帮助主体认识客体的中介。然而,主体(学生)对客体(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镜像反射,需要经过主体(学生)认知结构进行过滤、加工,同时还需要学生情感态度的配合,这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学生认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好中介作用。下面,以"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  相似文献   

12.
人的认识活动十分复杂 ,除理性因素外 ,许多非理性因素也渗透到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想象、情感在认识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们和理性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实质上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兼有非理性特性的统一体.理性是思想与对象的统一,非理性与理性相悖逆.非理性是指人与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主体认识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以需要为基础,以想象等逻辑思维表现出来的各种非智力意识形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与受教育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理论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主体-客体”或“客体-主体”的结构模式是不科学的。对其科学认识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和教育与受教育在其过程中的各自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上作归结。具而得出如下结论:教育是主导性主体,受教育是客体性主体,即“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1认识氛围,是认识主体周围的社会气氛,是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是认识系统周围的与认识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社会因素的总和。这是从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角度对认识氛围进行界说的。从内涵方面看,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就是认识氛围。要理解认知社会形态,必须弄清认知社会关系。所谓认知社会关系,就是认识主体出于认识的目的,在认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一定社会中的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共同形成的。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  相似文献   

16.
论非理性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认识主体方面来说,构成人们进行非理性认识的情感、意志诸因素和直觉、灵感等形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认识客体方面来看,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潜意识产生的条件等等,也不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因此可以说,非理性认识的形成,有它坚实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康德哲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改变了西方近代哲学的研究方向,而且在于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相对于康德哲学的丰富内涵而言,我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对他的道德哲学的研究更是如此。本文打算粗浅地探讨一下康德的道德哲学。 1 认识论构成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内容。西方近代认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即主体是否有能力认识独立于它之外的客体及其本质,以及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客体及其本质的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的早期,经验论者和理性论者虽然在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和教材,是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教学过程是在这三者相互作用中展开的,学习的过程则发生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中途。因此,我们在建构小学数学教材时,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也要考虑儿童本身的认知结构及其数学认知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情感因素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只靠理性因素, 即使它尽善尽美,也不可能保证取得应有效果,为此,必须有非理性因素(情感因素)的配合、扶持,才能使理性因素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从而保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情感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力作用。情感因素能对学生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产生影响, 对认知活动具有激活、推动作用。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同是一个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众所周知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它们之所以是一种片面性的学说,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而且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不能否认,正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类自身的这种矛盾关系,使二者处于一种有机协调的状态,才使得人类在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