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的变革呼吁新公民的产生。各种公民教育的主张也层出不穷,就其基本哲学立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与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这样两种类型.前者重在培养权利公民.而后者要培养的是责任公民。虽然权利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当前的基本现实是,出于一种矫枉过正的冲动,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在我国学界得到了极大地认可和张扬.而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这种理论导向的偏颇必然带来公民教育实践的种种弊端.导致一种无道德的公民教育。文章将从分析责任公民的概念着手,阐述公民教育为何要培养责任公民.如何培养责任公民等问题.以期对公民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具有高度融合性。但两者又不等同,前者是民族主义兴起的产物,注重公民义务和责任的养成,与道德教育紧密相关,民族教育是其主要内容,通常以灌输方式进行;而后者关注公民权利的享有和维护,与法治教育密切相关,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注重公民反思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语境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明确我国公民教育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政府:走向合作型教育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公众参与的本体价值--公共性,还是从公众参与的工具价值--有效性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改变那种将教育行政与政府行政完全等同的预设与陈见,合理地确立起教育行政是一种公共行政的认识与立场。而要确立和发展这种认识与立场,就需要对既有的公民与政府关系进行反思与重构。“主仆关系”、“委托关系”和“主顾关系”是曾经出现或正在流行的几种公民与政府关系类型,它们或是主张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或是关注主体间的兑换与交易,因而无法形成作为公共行政的教育行政所依仗的“我们感”。“我们的”教育行政诉求的是一种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型教育行政。从实际情况来看,要构建这种合作型教育行政,不只是教育行政人员需要改变,公民也需要改变,而此两者的改变在其根本处又须借助一种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之间是相望互动的,从公民身份观念地演化可以透视出公民教育的实践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公民身份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西方众多国家兴起.这牵连出了英美现代公民教育中的诸多文化议题,公民教育实践需要在民族性与全球性、民主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当地张力与整合.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英美现代公民教育正处于文化转向的过程之中.所谓“文化转向”不是一种视文化为全部内容和终极目的的教育形态,而是平等的凸显文化维度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何为?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分析为两个基本内涵,即"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教育"。前者是指对作为社会公民身份的道德的培育,其内容更侧重于与公民身份相关联的道德教育,即体现于公共领域道德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后者则是指对公民所应有的全部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一般道德教育的性质。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维度看,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公德对立国来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职普融通作为一种解决二者紧张关系问题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诉求,本质上在于重塑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选择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创新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公民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以便消除职普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自身缺陷和弊端,从而保证所有学生成长为具有公民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共生时代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一种生死与共的生存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在共生时代,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责权意识,民族、国家和全球意识,民主、自由和平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把握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首先应该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紧张关系中把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趋向,其次要把握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的新动向及其对公民教育的影响,最后要透过民主主义中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论争来把握公民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在战后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现代化的进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战后改革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主主义价值上,其目标是培养“有为的民主社会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族主义价值上,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标,强调国家意识和为国效力的精神;在成熟化社会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尽管战后日本公民教育与其现代化建设基本适应,但是改善的余地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3.
公民范畴是公民教育的本体论依据;真正的公民是世界历史性个人,是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人;民主与规范是公民教育的过程论特点,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公正与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论规约,构成公民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公民、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与价值逻辑起点互相规定,共同保证着公民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一项关于福建省中学英语教师公民意识现状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公民意识表现在其认识不清和知识不足,特别是其权责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较为薄弱。外语教师普通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没有相互兼容,即其知识基础和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one from China and on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scursive field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composed, in large part, of the discourses of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from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se examples is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discourse of nationalism. The discursive fields are fractured, context-specific, and dynamic.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s call for awareness of how these discourses operate, and propose that the discourses of globaliza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merge and strengthen with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effect could be a new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at is responsive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local and global democratic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7.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有较强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公德意识,但缺乏付诸实践,存在知与行的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落实,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意识养成的氛围,社会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责任担当。只有扭转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创建公民意识养成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公民意识在家庭中奠基、在学校中强化、在社会中升华,才能确保中小学公民意识养成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new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England treats learners as citizens or subjects by evaluating whether the interests of state or citizen predominate. Philosophical, contextu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drawn upon to evaluate mechanisms which mediate state power in young citizens’ lives. Current methods of delivering and assessing the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schools are challenged and the ideology underpinn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conceptualized in official discourse, is questioned. The view is advanced that citizenship cannot be reduced to what learners know (the informed citizen) or do (the active citizen) as it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who they a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iberal democracy but has a wide application as it addresses issues relevant to the state education of citizen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现代性构成要素的公民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和民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这一特征的现代公民教育伴随全球化的进展遇到诸多深层次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构成了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和加强的一个重要背景,而对这一挑战进行恰当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也正是各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寻求全球认同与本土认同之间的平衡将是这一恰当回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There have been multiple trends of building democratic citizens through formal education, and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the trials have been dramatically increased with the Europeanization process since the 1980s. In line with this trend, an in-depth qualitative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private primary school in Turkey to shed light on the role of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 contemporary trend in building active citizenship values and competencies in students.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multiple data collection tools as observation field note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achieve triangulation and trustworthiness. Much of the findings were compatible with EURYDICE Report (2005)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yielded six themes, called the six blossom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namely, active citizenship perception;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wareness of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thinking and research skills; and interac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